端午鼓咚咚,端午多多肚爿替春裝;江中龍舟競,習俗香袋掛衣襟;家家忙裹粽,健康戶戶喜懸蒲;祛毒雄黃酒,端午多多辟邪五色符;黃煙才放過,習俗又貼午時書。健康
——福州民間《五月節詩》
N本報記者 林寶珍
本周六是端午多多端午節,很多家庭都開始準備竹葉、習俗糯米包粽子了。健康端午節是端午多多一個重要的氣候分水嶺。福州有一俗語“未吃五月節粽,習俗寒衣還不能斷”,健康大意是端午多多說沒吃過粽子,御寒的習俗衣服還不能收起來,只有過了端午節后,健康夏天才真正開始了。
省人民醫院李學麟教授介紹,端午節的習俗很多,如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沐蘭湯等。仔細分析起來,這些習俗都有一定的健康道理。事實上,端午節是我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呢,很多端午節習俗跟夏季衛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滲透著濃濃的防病、治病的夏季衛生意識,可以說是老百姓與疾病、病毒作斗爭的節日。
懸艾插蒲
端午懸艾插蒲的習俗在各地普遍流行。一般做法是端午前采艾葉、菖蒲,以紅紙條卷束,懸掛門首(或釘于門柱兩邊)。因艾形似虎,蒲形如劍,可借以驅魅壓邪。實際上艾與菖蒲均為藥草,藥用功能頗多,具有健身祛病的作用。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佩戴香囊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是用五色彩綢縫成小袋,內裝香料(白芷、川芎、丁香、排草、山奈、甘松、艾等),佩在胸前或腰間,香氣撲鼻。既是一種裝飾,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具有殺菌和提高身體抵抗力的作用,可以提神醒腦、驅邪防病。
此外,香囊中的藥物散發出來的芳香氣味能夠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體——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提高,SIgA具有較強的殺死病毒的能力,小孩鼻黏膜上SI?gA的含量較低,因此最適合佩掛。
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主要的活動,源于祭祀愛國詩人屈原,福州的“劃龍船”有許多獨特的習俗,比賽當天,人們在比賽終點停泊一艘標船,用鴨子作為錦標。等到鑼鼓一響,百舟齊發,隊員們為了爭奪鴨標,為了村莊榮譽,奮勇擊楫,努力向前。岸上觀眾則吶喊助威,聲鬧喧天。福州許多父母都會帶子女前去觀看比賽,以激發他們的斗志,使他們將來在人生之路如舵手一般劈波斬浪,無所畏懼。
從健康角度來說,端午時節是一年中陽氣至盛的時段,天氣較煩悶,假如工作壓力大,人體生理氣血運行不順,容易煩躁憂郁、心悸胸悶。情緒的變化,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可導致精神疾患,如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脾。夏季養生,宜使脾胃心肺之氣調順。所以除了藥物、食療及平和心態外,也應同時加強運動。劃龍舟能使全身氣血暢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調理脾胃代謝,通調氣血循行,憂郁情緒也隨之化開。
采草制茶
采百草制涼茶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習俗之一。這是因為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古籍中有“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的記載。人們喜于端午去山野采草藥,采嫩樹葉、野菜葉熬涼茶喝,或制成茶葉,可以清熱解毒,祛暑防病。舊時福州各中醫、藥館均在端午制作“午時茶”贈送給鄰里鄉親。
包粽吃粽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早在晉代,粽子就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每年農歷五月初,福州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包粽子、吃粽子。
從養生學角度看,粽子也是藥膳的一種。首先,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有講究。我們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都具備天然和無污染的特性,是“綠色食品”。粽子的餡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棗粽、八寶粽,還有肉粽、咸蛋粽等。從中醫飲食的養生觀點來看,端午節期間我國大部分已進入暑熱夏季,大棗可補中益氣,栗子補氣健脾、益腎,蛋黃富含卵磷脂、維生素A,肉類富含蛋白質,這些都豐富了粽子的營養。
不過,粽子味美,但不宜多食,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吃粽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幫助腸胃蠕動,而且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胃腸道消化不良。
對于糖尿病病人而言,紅豆粽和甜粽子不適合多吃。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選大米粽或五谷粽;有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建議不要吃肉粽、蛋黃粽等過于油膩以及脂肪、蛋白含量過高的粽子,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脹氣。另外,心血管病患者、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吃時要細嚼慢咽,便于消化。
蘭湯沐浴
蘭湯沐浴是一種良好的衛生習慣,至于蘭湯所用之“蘭”,就是今天醫家常用之中草藥佩蘭。在端午之時,以佩蘭和菖蒲、艾葉等香草煎湯洗澡可祛邪避瘟,治療和預防各種傳染性疾病,還可以預防盛夏季節身體長痱子,并有祛斑除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