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又稱桂圓,藥中桂圓在我國多產(chǎn)于廣東、果中龍眼廣西、果中龍眼海南、藥中桂圓福建等地,果中龍眼每年7月—8月成熟上市,果中龍眼是藥中桂圓著名的嶺南佳果。
龍眼首先是果中龍眼作為果品使用,有“果中神品”之稱。果中龍眼新鮮的藥中桂圓龍眼是廣東人招待貴客的佳品,具有補虛益智、果中龍眼補益心脾、果中龍眼養(yǎng)血安神的藥中桂圓功效。
鮮果期過后,果中龍眼龍眼曬干即成桂圓。果中龍眼歷史上有“南桂圓、北人參”之稱,可見其自古受人們喜愛。桂圓在廣東人的養(yǎng)生食療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形式多樣,包括煲湯、飲料、糕點、甜羹、泡酒。尤其適合于一些體質(zhì)虛弱、氣血虧虛、產(chǎn)后、術后的人群以及心肌炎后遺癥、失眠的患者,經(jīng)常與紅棗、蓮子、百合、枸杞子等共用。
典籍記載
龍眼原產(chǎn)我國南方,栽培歷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漢代。有關龍眼的文獻記載,最早見于《后漢書·南匈奴列傳》:“漢乃遣單于使,令謁者將送……橙桔、龍眼、荔枝。”此后,在許多古籍中也都有記載,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云:“龍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桂圓肉:“味甘,性平。主安志,厭食,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本草分經(jīng)》曰:“甘平而潤。補心脾,安神,治一切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及血不歸脾諸癥。”
龍眼別名
古往今來,人們立足于對龍眼在應用方式、區(qū)域習俗、功效主治上的不同認識,賦予龍眼“荔支奴”“益智”“福眼”“虎眼”等別名。
亞荔枝、荔支奴:龍眼與荔枝的口感極為相近,人們常將龍眼與之并提。古人認為龍眼的味道極佳,僅次于荔枝,故名為“亞荔枝”。另外,《嶺表錄異》云:“荔支方過,龍眼即熟,南人謂之荔支奴,以其常隨后也。”“荔支奴”之名便是由此而來,頗有幾分擬人化的色彩。明代王象晉《龍眼》詩云:“何緣喚作荔枝奴,艷冶豐姿百果無。琬液醇和羞沆瀣,金丸的礫賽璣珠。好將姑射仙人產(chǎn),供作瑤池王母需。應供荔丹稱伯仲,況兼益智策勛殊”。
桂圓:是最為常用的龍眼別名,其命名來源于兩點。一是與產(chǎn)地有關,“桂圓”主產(chǎn)于廣西,而廣西簡稱為“桂”;二是與季節(jié)有關,龍眼成熟于桂花飄香的季節(jié),舊時稱為“桂月”,而“桂圓”外表圓潤光滑,故得名“桂圓”。此外,桂圓之名也與功效有關,取貴體復原之意。
益智:龍眼具有益智聰明的作用,因《開寶本草》稱其具“甘味益脾而能益智”的功效而得名“益智”。
龍眼:龍眼有兩層含義。一是與其外形新鮮的桂圓外表圓潤,形似眼睛,故得名龍眼,誠如《本草綱目》所言:“龍眼,龍目,象形也。”二是與其功效的顯著性有關,《本草經(jīng)考注》 :“假托其德以神其效耳。”
龍眼的傳說
據(jù)說,很早以前,在福建一帶,有條惡龍,每逢八月海水大潮,就興風作浪,毀壞莊稼,糟蹋房屋,人畜被害不計其數(shù)。周圍的百姓只好逃離家園,在石洞里躲起來。當?shù)赜幸粋€武藝高強的少年,名叫龍眼。
他看到惡龍興風作浪,決心為民除害,與惡龍搏斗一番。到了八月,大潮來了,他就準備好酒、豬羊肉,把它們合在一起。惡龍上岸以后,看到豬羊肉饞得口水直往下淌,幾口就把豬羊肉吃光了。
因為豬羊肉是用大量的酒泡過的,所以沒等惡龍走多遠,就躺在地上不動了。這時龍眼舉起鋼刀,朝龍的左眼刺去,龍眼被刺了出來,惡龍痛得來回翻滾,正要逃跑時,龍眼揪住龍角,騎在龍身上,當惡龍極力想擺脫龍眼時,龍眼用鋼刀刺向惡龍的右眼,惡龍的雙眼失去,痛得嗷嗷大叫。
經(jīng)過一陣搏斗,惡龍流血過多死去。龍眼由于在搏斗中負傷過重,也死了。不久,在這個地方長出了一種果品,人們?yōu)榱思o念龍眼,故稱之為“龍眼”。
龍眼渾身是寶
龍眼葉
【功效】:瀉火解毒。
【主治】:治感冒,瘧疾,疔腫,痔瘡。
【性味歸經(jīng)】:甘淡、平。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香甜,性溫。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淡,平。
【用法用量】:內(nèi)服:6~9克,煎湯。
【考證】:出自《滇南本草圖說》。
【中藥化學成分】:葉含谷甾醇、豆甾醇、豆甾醇葡萄糖甙,表無羈萜醇、16-卅-烷醇、槲皮素、槲皮甙。
龍眼肉
【功效】:益心脾,補氣血,安神。
【主治】:治虛勞羸弱,失眠癥,健忘,驚悸,怔忡。
【性味歸經(jīng)】:甘,溫。
①《本經(jīng)》:“味甘,平。”
②《別錄》:“無毒。”
③《唐本草》:“味甘酸。”
④《本草匯言》:“味甘,氣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熬膏、浸酒或入丸劑。
龍眼花
【功效】:溫腎利尿
【主治】:治淋癥。
【性味歸經(jīng)】:《泉州本草》:“味澀。”入肝、脾、膀胱三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30克,煎湯。
【考證】:出自《泉州本草》。
龍眼核
【功效】:止血,定痛,理氣,化濕。
【主治】:治創(chuàng)傷出血,疝氣,瘰疬,疥癬,濕瘡。
【性味歸經(jīng)】:《泉州本草》:“味澀。”入肝、脾、膀胱三經(jīng)
【用法用量】:外用:煅存性研末調(diào)敷或干撒。內(nèi)服:煎湯,5~15克;或研末。
龍眼殼
【功效】:散風邪風
【主治】:治心虛頭暈、耳聾、眼花。
【性味歸經(jīng)】:《本草再新》:"味甘,性溫,無毒。"《本草再新》:"入肺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克。外用:煅存性研末干撒或調(diào)敷。
【考證】:出自《滇南本草圖說》;《綱目拾遺》:“龍眼殼本黧黃色,閩人恐其易蛀,輒用姜黃末拌之令黃,且易悅目也。入藥用殼,須洗去外色黃者。”
食用注意事項
(1)桂圓偏溫,不能大劑量長期服用,以免耗損身體內(nèi)的陰液,造成體內(nèi)的陰陽平衡紊亂。
(2)陰虛火旺,內(nèi)熱重者應慎用、少用或不用。因桂圓性味偏于溫性,易傷陰助火生火,而使體內(nèi)陰更虧火更旺。
(3)痰濕重,腹脹滿者應慎用、少用。桂圓雖能健脾胃,但其補益之性甚大,味甜汁濃,易助濕生痰。因此對于痰濕重之人,服用桂圓反而會加重痰濕的滋生。
適宜人群:龍眼有補益作用,尤其適宜中老年人、病后體虛者食用。如貧血、健忘、頭暈、失眠、婦女產(chǎn)后等虛證均可食之。
禁忌人群:龍眼性偏溫補,多吃容易上火,故不適合熱性體質(zhì)者食用。龍眼甘甜易生痰濕,痰多會加重咳嗽、哮喘癥狀,故咳嗽、哮喘者不宜食用。腸胃食積、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者也不宜吃。因龍眼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也不合適食用。
推薦4款養(yǎng)生食療方
桂圓紅棗枸杞茶
材料:桂圓肉5克,紅棗2顆,枸杞5克。
制法:紅棗去核,與桂圓肉、枸杞一同放入杯中,加沸水沖泡10分鐘,放溫飲用。
功效:補血明目,養(yǎng)顏護膚。適合血虛面黃、頭暈眼花、經(jīng)后體虛者。
桂圓當歸飲
材料:桂圓肉10克,當歸15克,雞蛋1個。
制法:雞蛋煮熟后去殼備用,將桂圓肉、當歸放入煲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燒開,改文火煮15分鐘,放入雞蛋再煮10分鐘即可。
功效:養(yǎng)血補虛,調(diào)經(jīng)止痛。適合血虛不足、月經(jīng)量少、痛經(jīng)的女性。
白果桂圓炒蝦仁
材料:蝦仁300克,桂圓肉20克,白果15粒,蛋清、料酒、鹽、淀粉、香蔥、姜末、雞精各適量。
制法:蝦去頭、尾、殼,挑去蝦線,即蝦仁,加入料酒、蛋清、鹽、淀粉抓勻上漿備用;白果去殼,水焯后去衣備用。油下鍋燒熱,放蔥姜末炒香,下蝦仁、白果、桂圓炒熟,加適量雞精調(diào)味即可盛盤。
功效:補益虛損,補腎納氣。適合體虛、尿頻、夜尿多、氣喘等腎虛不足之人食用。
桂圓山藥排骨湯
材料:排骨500克,桂圓肉20克,干山藥50克,生姜3片,紅棗3顆。
制法:上述材料洗凈,排骨剁小塊水焯撈起,所有材料一同放入煲內(nèi),加水適量。大火煲開后改小火,再煲1小時加鹽調(diào)味即可。
功效:健脾養(yǎng)胃,補血安神。適合脾胃虛弱,血虛頭暈,睡眠欠佳之人食用。■
原文鏈接: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334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