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質鎮雄縣公安局赤水源派出所樹牢“赤水之源·生態警務”理念,展調堅持把赤水河保護作為政治責任抓牢抓好,研行以“一江清水、察藍兩岸青山”為己任,河赤守護著一隅山水,水清筑牢綠色生態屏障,高質構建起群防群治保護體系。展調
護綠而為 宣治結合
初冬的研行赤水河碧波蕩漾、魚翔淺底。察藍在鎮雄縣赤水源鎮銀廠村山溪間,河赤赤水河源頭巡護工作站生態義警肖祥宣正和同事進行日常巡護。水清
2021年,高質肖祥宣與朋友因在赤水河撈魚被赤水源派出所查處。展調案件辦理中,研行民警胡曉不僅給予他生活上的關心照顧,還耐心細致地向他宣講相關法律法規,鼓勵他加入到保護赤水河的行動中來。
“我們不僅要巡查是否有破壞水域生態的違法行為,更要向村民和過往游客做好生態環境保護普法宣傳。”肖祥宣在民警的引導下,不僅認識到捕撈行為的危害,還激起了保護赤水河的責任感。經漁業主管部門同意,他和朋友一起購買了價值7000元的魚苗放流到赤水河,并在去年主動申請加入赤水源派出所“生態義警”,義務與民警一起巡河、護河。
如何讓更多捕魚人變護魚人,守護好赤水河一江清水?
“我們把生態警務當作民生警務、主動警務,重拳打擊違法行為。”赤水源派出所所長羅謙說,除了加大打擊、治理、宣傳、保護力度,還注重法治宣傳與警示教育同行,助推生態保護常態化。
“以前大家不熟悉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參與積極性不高。”胡曉說,近年來,派出所通過院壩會、小喇叭、微信群等方式,以案說法、以事講法、以規宣法,引導廣大群眾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動員群眾舉報生態環保領域違法犯罪行為。
3年來,派出所范圍內實現了非法捕撈案件零發生,村民們從不敢捕轉變為不想捕,共同呵護水清河暢。
近年來,赤水源派出所采取1名社區民警和老黨員、巡河員、護林員、警務助理等組成的“1+N”模式,組建普法宣傳小分隊,緊盯主干道、山間河邊、家門口、手機端4個陣地開展全方位宣傳,發放宣傳資料1.2萬份,張貼宣傳橫幅、警示牌115條(塊),召開群眾會86場次,不斷提高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
向綠而行 群防群治
拿好鉗子、提上口糧、戴好袖標,在民警張洪波帶領下,關口林區新一天的巡山護林工作開始了。
作為赤水河源頭重要的水源涵養林,關口林區是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第一站。赤水源派出所學習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將警力前置、防范前移,于2020年8月分別在赤水源頭核心保護區設置巡護工作站、源頭林區設置生態警務室,加強赤水河源頭綜合治理和綠色共建,通過巡林、巡河加強法治宣傳、化解林區水域矛盾糾紛。
赤水源派出所通過常態化組織民警、輔警和生態義警3支隊伍開展涉生態領域法律法規和專業技能學習,人人攜帶案件辦理指引口袋書、個個配備專業指南冊,形成以學促建、以練促學的良好氛圍,提升了隊伍專業素養。
有30多年護林經驗的義警陳祖饒表示,民警定期組織政策法規和業務能力培訓,有效彌補了自己以前護林工作中的不足,開展法治宣傳也更加得心應手。張洪波說,自警務室成立以來,林區未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未發生過獵捕、盜伐等破壞森林資源案件。
通過“警長+N”和社會力量的參與,赤水源派出所織密“群治網”,組建了10支生態義警巡邏隊,確保一段水域、一片林區配備1名民警、1名義警、1名警務助理的“1+3”警務模式,增加巡河、巡林頻次,強化面上巡防、點上監控,拓展防護力度、深度和廣度。
山中有警、林間有警、河畔有警,已成為赤水河源頭獨具一格的生態美景。
逐綠而動 立體防控
“平時一周巡一次,節假日每天一次,主要是查看赤水源頭附近的山間及河邊是否有異常情況。”在赤水河源頭巡護工作站,民警郭萬聰一邊講解,一邊操縱無人機到布丈、倮倘河段等較偏遠地方巡邏。
在赤水源派出所內,民警通過視頻實時監控轄區河道7處野生魚經常聚集的河段,一旦發現違法行為就能及時處理,解決了部分河段巡查人力不足等難題。
“通過用無人機巡邏、安裝禁捕技防設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準防控能力。”羅謙說,從前期腳板丈量赤水河到現在動靜聯宣、點線聯查、空地聯巡、警民聯管、所隊聯治的“五聯”巡防模式,實現了全覆蓋、全時段、全環節打治宣護一體化。
赤水源派出所還通過不斷優化執法協作機制,積極與縣林草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協調聯動,形成“信息+”“互通+”“移送+”的綜合治理協作機制,推行服務宣教聯動、基礎信息聯采、矛盾糾紛聯調、安全隱患聯排、水域治安聯治保護模式,推動赤水源生態保護提質見效。
通過幾年的保護,赤水源派出所轄區森林覆蓋率增長至58%,水質達Ⅱ類以上,赤水河鎮雄段魚類從2020年初的36種增加到目前的59種。
云南日報記者 鄧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