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至29日,學術學學以“AI for Social Research”為主題,研討社會學學科周舉辦。題講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舉辦學術研討會、座博走進專題講座、士生社博士生論壇等系列活動,論壇展示復旦大學社會學及相關學科的科周最新研究成果,交流社會學與其他學科、學術學學社會學與AI等新范式交叉融合創新的研討最新發展。
學術研討會:AI for Social Research,題講擁抱科研新范式
10月26日下午,座博走進“社會學學科周”啟動儀式暨人工智能與社會研究AI4SR(AI for Social Research)(2023)學術研討會在光華樓吳文政報告廳舉辦,士生社來自社會學、論壇心理學、科周人口學、學術學學生命科學和計算科學的海內外頂級專家共聚一堂,交流研討人工智能對社會研究的影響、人工智能與社會研究的融合創新發展等前沿成果,凝聚AI for Social Research的研究共識。
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在致辭中表示,一場原始創新范式變革的帷幕正在拉開,無數新知等待大家用新的科研范式去發現。復旦提出AI for Science的總體戰略,希望發揮科學智能的“發動機”作用,本次學術研討會既是“社會學學科周”中極為重要的一場活動,也是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對接學校的AI for Science總體戰略的有效舉措,希望全校師生擁抱科研新范式,踴躍學習和參與開發新工具、新方法、鍛煉“AI+創新”能力,積極投身這場重塑人類知識邊疆的“大進軍”。
會上,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黨委書記尹晨主持“社會學學科周”啟動儀式。學院院長劉欣為關心和支持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事業發展的校董盧長祺頒發感謝狀。對外聯絡與發展處副處長章曉野為捐資設立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AI4SR基金的稽敏先生頒發紀念證書。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院長彭希哲認為,人工智能的介入能實現針對中國家庭的微觀仿真研究,從而探索家庭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新功能,有針對性地完善社會政策。通過大數據分析,能將家庭置于社會網絡的復雜系統中進行考察,探究家庭和人際關系的變化。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謝宇表示,社會和人口規模的擴大,為人工智能提供了必需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興起,將讓中國再次獲得過去具有的大人口優勢。然而,人工智能雖然改變了不平等的機制,但不會消滅不平等。知識和技術在社會分工和勞動力市場中的應用方式,亟待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清華大學元宇宙文化實驗室主任沈陽向大家分享自己用大語言模型撰寫科幻小說的經歷,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正在從文本類大模型走向圖形、視頻乃至空間計算的大模型。人工智能可以輔助用戶實現思緒具象化與夢境還原,“AI幻覺”可能成為人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聯席院長安波以出租車價格動態調整、野生動物保護、促進綠色生態等案例為引,認為要讓人工智能更好賦能社會研究,需要發現問題并促進問題的解決,用人工智能開創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希望今天的論壇是一個起點,從這里建立起一個平臺,讓我們能夠找到更多值得研究的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紐約大學社會發展聯合研究中心聯合主任、上海紐約大學教授Pekka Olavi Santtila在兒童研究中發現,大語言模型可以改善訪談效果。經過虛擬形象訪談后,開放式問題的數量顯著提高。相關研究成果還將在評估目擊證人的可靠性、優化審訊證據的使用策略等方面起到關鍵作用。
歐洲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社會智能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傅曉明基于多維時空大數據挖掘、機器學習、預測性模型、可解釋性人工智能等研究方法,將多源數據集結合起來,從城鄉分布、學校級別、家庭經濟狀況、地區差別等維度,讓數據與社會科學理論對話,綜合分析如何減低收入及教育不平等等方面的影響,提高社會福祉。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教授郭秀艷認為,融合人工智能研究有助于探析人類認知心理的密碼,實現腦機接口、精神疾病判斷和擬人智能,開辟新的組學研究視角。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講座教授、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人口研究中心首任主任方偉晶在高學歷移民研究中發現,動態機器學習方法能更全面地區分和捕捉研究主題及其隨時間推移的演變,為后續研究提供方法參考。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表示,要做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與社會研究,充分考慮用戶的訴求和選擇。
博士生論壇:探討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發展
10月28日,以“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發展”為主題,復旦大學2023年博士生學術論壇之社會篇在邯鄲校區第六教學樓H6401舉行。論壇開設“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結構轉型”“人口大國的現代化”“社會公平與共同富裕”三個分論壇,于10月28日下午同步開展。
復旦大學名譽教授、挪威卑爾根大學比較政治學榮休教授、歐洲科學院特邀院士、挪威皇家科學與文學院院士Stein Kuhnle作題為“The Welfare Statein Times of New Uncertainty: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的報告。他講述了福利國家從19世紀到21世紀的發展緣由,認為福利國家有不同的形式和規模,基本區別涉及三種不同福利提供原則;談到了福利國家角色的全球趨勢,并從經濟、政治、道德角度,結合全球化等維度對福利國家的福利制度的未來發展或趨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田豐作題為“中國人價值觀念的變遷:基于整體網的分析”的報告。她的課題組通過分析1990年到2018年六輪世界價值觀(World Value Survey)的中國部分的數據,利用大數據的研究方法,確立將“觀念鏈接強度、社群結構特征、結構因素的解釋”作為三大整體趨勢的測量指標,建立“觀念鏈接強度的多層次混合模型”,以分析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觀念網絡變遷的特點和趨勢。
“賽博生育”圓桌論壇:展開跨領域、多角度的碰撞與對話
10月28日,第十三屆復旦人類學日—生殖分論壇“賽博生育”圓桌論壇在上海黃浦區舉辦。
香港中文大學教師董咚分享了自己的生育經歷,反思了現代醫療中患者對信息的過度依賴。上海集愛生殖中心醫生陳軍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生殖中心醫生王琳及第十人民醫院生殖中心醫生唐榮欣分別分享了疾病案例,共同編制了輔助生殖領域的復雜的道德圖景。分娩陪伴冰婕講述了自己的生育經驗,為思考自然分娩與醫院生產的相互關系提供了新視角。聲音藝術家殷漪講述了藝術如何能成為生育實踐中自我療愈的方式。藝術家周雯靜和蔡雅玲分享了圍繞身體與生育體驗的藝術創作。科幻小說家糖匪為大家提供跳脫傳統機構權力的賽博生育思考。上海市第一婦幼保健醫院醫生熊詩詣反思了職業化的醫療教育,打開跨學科交流的新視野。社政學院教授朱劍峰對發言和討論進行了總結。
“社會人節”啟動、系列講座舉行
10月24日下午,“復旦大學社會人節”在邯鄲校區H6104教室正式啟動。社政學院副院長田豐作題為“節點與邊界:通過人際關系透視社會”的講座,吸引近百位本科生參與。
10月26日上午,香港大學社會學系講座教授方偉晶在文科樓1029會議室作“內地在港高學歷移民的歸屬感”的主題講座。方偉晶關注在港大陸人群體的獨特性,抓住他們在港社會交往中“喜憂參半”的本質,深入剖析了社會交往的質與量。
10月26日上午,上海紐約大學心理學終身教授Pekka Olavi Santtila在文科樓919會議室分享關于AI訪談與開放式提問的前沿研究,社政學院同學們踴躍參加,并積極發言、熱烈討論。
近日,為進一步推動產學研合作,探索企業的發展生態,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組織上海煜寒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華為上海代表處等企業參訪,為學生提供更深入的了解行業發展和職業環境的機會。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一個以社會學一級學科為主,兼有心理學、公共管理、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優勢的學院。現下設四系兩所:社會學系,社會工作學系,心理學系,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系,人口研究所,人類學民族研究所。建有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據ESI指標,本學科部分領域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學院以“崇尚學術,求索真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為辦學宗旨,致力于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世界有較高知名度的引領性學術研究中心之一,致力于成為對國內青年學子最具吸引力、對海外青年學子有較大吸引力的人才培養中心之一,致力于成為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政策咨詢中心之一。
制圖:實習編輯:嚴靜雯責任編輯:李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