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中國創新家鄉有沒有一條“人民路”?
在中國,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央視路名,叫“人民路”;在全國無數的新聞“人民路”當中,最長的共和國故一條,在湖南長沙。事重
75年來,中國創新這條路上都發生過哪些故事呢?
一路繁華的央視起點
這里是烈士們犧牲的地方
如今的長沙人民路,是新聞一條時尚、熱鬧的共和國故城市道路,然而,事重當去搜索它的中國創新起源,會發現它竟然跟烈士楊開慧有關。央視紀念楊開慧等烈士的新聞開慧廣場,如今就在人民路畔。共和國故
在湖南省湘劇院的事重舞臺,扮演楊開慧的湘劇演員曹威治告訴記者,自己第一次飾演楊開慧,還只有22歲。為了能夠了解楊開慧,曹威治去到了楊開慧的故居,看到了她的日記手稿,走進了她的內心。
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小愛來講,她當然是不舍得的;但是作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她心中是有大愛的,她覺得努力終將解放全中國。
新中國成立之初,革命烈士2100萬人,平均年齡29.4歲。
這里有袁爺爺的“禾下乘涼夢”
沿著人民路一直往東,著名的隆平水稻博物館就坐落于人民東路邊。在人民東路的繁華中,至今仍保存一小塊綠油油的稻田,這是袁隆平曾經工作的地方。
在隆平水稻博物館,墻上懸掛的展牌上標識著140000的數字,當年,袁隆平正是在仔細觀察了140000株稻穗后,才找到6株雄性不育株。
袁爺爺的弟子、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華鳳告訴我們,當時的學術權威已經否決了雜交水稻,而當時的袁隆平只是一個湖南中專學校的老師。
袁老師當時可以說什么都沒有,他既沒有經費,也沒有團隊,也沒有條件,他有什么呢?敢為人先敢于創新的精神。袁先生干下來了,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