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公路上發生事故受到外界廣泛關注。小米
4月1日,通報在小米官方發布聲明后,高速股小米集團(01810.HK)股價盤中一度跌超5%,事故截至發稿時跌超3%。度跌
4月1日午間,超專存復小米官方發布聲明稱,責任雜性2025年3月29日22時44分,認定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駛過程中遭遇嚴重交通事故,小米對此深感痛惜。通報
據初步了解,高速股事故發生前車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事故以116km/h時速持續行駛。度跌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超專存復用路障封閉自車道、責任雜性改道至逆向車道。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后發出提醒并開始減速。隨后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并操控車輛轉向,隨后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碰撞前系統最后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為97km/h。
小米方面公告稱,碰撞發生后,立即與車主取得聯系,了解非車主本人駕駛。同時,緊急救援呼叫車上乘員,并報警、呼叫120急救服務。此后,警方隨即抵達現場,全面介入調查事故。
沃達福數字汽車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翔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目前還需等待警方具體調查結果,根據小米現有說明來看,自2016年特斯拉推出自動駕駛功能以來,國內外(包括美國)已發生多起高速公路場景下的典型案例,對于此類事故的責任認定存在復雜性。
核心爭議焦點在于新能源車用戶高頻使用的NOA(智能輔助駕駛)功能,該功能通過方向盤自動轉向等技術,容易在長時間高速行駛中讓駕駛員產生過度依賴,理論上駕駛員只需及時接管即可避免事故,但實際操作中存在兩個關鍵問題:
第一,車輛控制系統已非完全人工操控:傳統車輛由駕駛員直接控制油門/剎車,而智能汽車的操作往往需經過預控制器(或決策系統)的計算后執行指令,根據現有信息來看,此次事故從障礙物風險提示并自動減速到最終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僅有2秒;第二,技術不成熟性:軟件系統復雜度極高,存在潛在風險,且數據來源于車企自身提供,但又是作為事故調查的主要依據。目前,在涉及NOA的事故責任認定上,沒有統一標準,仍然存在廣泛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