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醫院醫院文化品牌因本身沒有物質實體,何圍所以醫院品牌是繞高多因素的相互組合,是質量戰略整體與細節的雙重表達,優秀的發展醫院文化,對內能夠提升員工的建立向心力,激發員工的定力主觀能動性,對外可以獲得患者群體的醫院文化認同,為醫院贏得良好的何圍社會口碑。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2006年成立了藝術計劃部,繞高以此來提高患者的質量戰略就醫體驗。同樣,發展梅奧之所以做得好,建立是定力有原因的。
正如梅奧診所梅奧全球業務發展部執行董事談到的醫院那樣,梅奧的品牌管理密碼,只因做到了“讓患者滿意,并口口相傳”。
顯然,一個具備優秀組織文化的醫院將產生巨大的凝聚力,將使員工共同承擔其組織的使命和責任。這種優秀的組織文化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每一位員工的日常行為中,并使社會公眾通過員工的行為感受到醫院的文化品牌和價值。
世界著名醫史學家阿爾圖羅·卡斯蒂寥尼說過:醫學,是隨著人類痛苦的最初表達和減輕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誕生的。
我去歐美考察,發現對方在醫學人文素質教育上做的很出色。
事實上,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是英美等國醫學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患者就醫感受、保護患者個人隱私,患者才能得到良好的就醫體驗。
由于完善的醫療保險轉診制度,使得絕大多數英國患者的小毛病都消滅在了社區醫院,而大醫院可以專心對付疑難雜癥和重癥。在英國的大醫院就醫,專科醫生一天接診病人總數不超過10幾人,同時還有秘書、醫生助手和護士等提供輔助服務,醫生有充足的時間與患者交流。
現實中,有不少醫院的員工不太清楚自己的醫院價值觀是怎樣的,或是簡單地認為那不過是醫院用來搞公關的說辭。醫院必須說服消費者和醫院員工,讓他們重視醫院的價值觀。員工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結合應反映出一個醫院的品牌使命,因此,醫院必須讓員工成為價值觀大使,向消費者營銷品牌使命,進行全面品牌管理。
全面品牌管理是關于全組織、全過程、全人員、全指標為品牌服務的,它是一種真善美的組合,真就是品質;善就是品格;美就是品味。
在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醫院除了拼技術、拼設備等硬實力外,不能忽視管理模式和服務水平等文化軟實力的競爭。
在這方面,北京大學某醫院的做法值得借鑒:
北京大學某醫院的理念是以患者為中心,建設患者首選的國際化腫瘤集團中心。為此,將“建設人性化的醫院文化”寫入發展規劃,明確提出:醫院可持續性發展要有良好的內部環境,要有良好的醫院文化。在醫院文化建設方面,北京大學某醫院探索了如何為腫瘤患者打開希望之門的路徑。一方面以腫瘤醫院特有的宣傳方式營造對腫瘤患者的溫馨關懷和抒發情感的場所,以此減緩患者和親屬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以醫生人文涵養的培育構建與腫瘤患者的溝通體系。
心語墻:都是溫暖,滿滿的
“這里就是患者溫馨的家,有了你們給予幫助,重新充滿希望。”
這是北京大學某醫院“心語墻”上,一位病人寫下的“心語”。成百上千的“心語”寫在心形的字條上,在病房的墻上匯聚成一個五彩繽紛的心形圖案。
“心語墻”是在各病房開設的醫患交流板塊,它起源于胃腸腫瘤中心一病區,目前在很多病區推廣,小小的卡片為醫患創建了一個表達關愛和情感的空間。
創意源于院長的一次門診經歷。一位患者在術后門診隨訪時對他說,手術前自己收到孫子送的一份禮物——一張心形小紙條。“我愛您……您會好起來,很快就能回家”,暖心的話語給患者帶來治療的信心和勇氣,她揣著紙條做完了手術。
“心語墻”鼓勵患者和家屬以文字形式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也鼓勵醫護人員寫下自己的叮嚀和祝福。同時,活動還向社會廣泛征集對腫瘤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寄語和祝愿。寫滿祝福卡片在各病區“心語墻”展示,醫患間相互鼓勵,和諧相處,溫暖與感動在文字中流淌。
“心語墻”受到媒體廣泛關注,著名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志》(BMJ)期下網站The BMJopinion還刊登了院長專門撰寫的介紹“心語墻”故事的文章,讓“心語墻”走向了世界。
生命通道:用愛和希望鋪就的通廊
2015年12月,屋頂花園與外科樓四層之間連接主樓與外科樓的通道建成
這是一條新改造的通廊,主要用于轉運手術患者。通廊又遠又長,四壁潔白,是典型的醫院特色。按照建筑規范,這條通廊沒有任何問題,但去視察的主管院長卻覺得少了些神馬,“如果我們是患者,從病房被推去手術室,經過這條空蕩、漫長的轉運通道,心里該是怎樣的焦慮與無助。”
從患者感受出發,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醫院后勤部門兩次優化通廊的設計,在貼近醫院品牌文化的同時,打造出一條給人無限希望的生命通道。
通廊的頂部和圍墻加裝了漂亮的帷幔,帷幔上一只只鵬鳥振翅高飛,同時配以“樂觀”、“堅強”、“信念”、“希望”等勵志字眼。通廊的顏色以北大紅為主色系,給人沉穩、堅定之感。通廊的墻壁間隔成一扇扇打開的門,希望每位患者都能歷經考驗,最終與醫務人員攜手并肩推開“希望之門”,都能夠如鳳凰涅槃般浴火重生。
心樂坊:用醫術來治愈,用音樂來撫慰
外科樓大廳傳來舒緩的鋼琴聲
音樂可以疏解腫瘤患者焦慮、緊張的不良情緒,減少消極心態的負面影響。2015年末,醫院康復科牽頭創建了“心音坊”,由專業的腫瘤心理醫生和音樂治療師一起,為患者打造一個用音樂撫慰心靈的所在。
2015年12月29日清晨,外科樓大廳傳來舒緩的鋼琴聲,人們紛紛循聲望去,只見一位姑娘安靜的坐在鋼琴前,玉指輕彈,琴聲悠揚,原本焦急、緊張、沉郁的患者和家屬們,不自覺地放慢了腳步,仿佛在那一刻忘記了自己的煩憂,沉浸在這悠揚的音樂里。這是北大某醫院“心音坊”的首次演奏。
“心音坊”的演奏者全部是愛心志愿者。為了做好志愿者服務工作,康復科委派專人管理,負責安排演奏時間。專業的音樂治療師規范演奏曲目,每天上下午,都會有志愿者前來演奏,有鋼琴、小提琴、古箏等樂器,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其中。現在,心音坊已經有80多位志愿者參加演奏,其中有獲國際音樂大獎的海歸人員,有留學生,有醫護人員,還有癌癥康復者、資深演奏家等等。由于報名的志愿者太多,他們還成立了考核小組負責篩選。經過核心之后,才能有幸成為“心音坊”的志愿者。
現在,每當走進外科樓大廳,都會聽到舒緩的音樂,有時是鋼琴,有時是小提琴,有時是古箏或者其他樂器,病人和家屬在音樂聲中候診。不經意間,他們舒展開緊縮的眉頭,放慢了急匆匆的腳步。如今,心音坊也已經成為醫院文化的名片。
快閃活動:也玩兒一把行為藝術
一場快閃活動引發現象級傳播
2016年9月28日,在悠揚的“茉莉花”和“歡樂頌”的音樂聲中,一場快閃愛心公益視頻發布會在醫院門診大廳舉行。這是一場由138人參與的愛心公益活動,也是第一個由癌癥康復者和醫務人員共同演繹的快閃活動。
活動上,歷時六個月拍攝完成的兩支“醫院快閃”愛心公益音樂片正式亮相,分別是《茉莉花》和《歡樂頌》,同時還發布了四部紀錄片:北京紀錄頻道的《愛的頌唱》、北京衛視《生命緣》、界面新聞《快閃背后的故事》的兩集紀錄片。
音樂片《茉莉花》《歡樂頌》發布后,引起了強烈反響,兩部視頻在騰訊視頻點擊量均超過1.1億。
快閃活動緣起于央視的攝像師和編導,他們路過外科樓時,聽見有琴聲飄出來,迸發出創作激情與靈感。同是央視科教頻道導演,也聞訊趕來參加,和醫院共同策劃,商定要拍攝一部歌頌醫患真情的音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