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站式新材料產業科技服務平臺,德泰中研專注于新材料領域,以數據發掘和分析為基礎,洞察產業需求;以解決產業需求為核心,打造新材料科技服務生態圈。面對當下科技實力迅猛發展的機遇,德泰中研開展了材會通、材視、材賦、夯邦等多個特色項目,為科技成果尋找合適的土壤。德泰中研充分利用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洞察海洋防腐產業需求,邀請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打造了一個高水平的海洋防腐與防污交流平臺,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本屆論壇以“發掘新增量”為主題,召開政策與產業環境全體大會、創新技術與前沿應用全體大會以及海洋能源開發裝備以及海洋運載裝備&漁業裝備兩個分論壇。

27日上午9時10分,政策與產業環境全體大會正式開始。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海洋能發展中心副主任崔琳主持會議。崔琳一一介紹了大會嘉賓,并對到會嘉賓表示歡迎。

緊接著,中國工程院院士侯保榮致辭。他先介紹大會的主要內容,并表示“一代材料,一代裝備”,各種海洋結構材料和海洋環境用功能材料都是保障海洋裝備在深海安全、長期、可靠服役的物質基礎。侯保榮院士表示,希望此次論壇能夠為促進海洋材料科學與技術的創新、海洋人才的成長以及海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隨后,中國工程院院士宮聲凱以視頻形式致辭。宮聲凱希望到會嘉賓通過本次論壇,在學術交流和商務對接上有所收獲。對到會的學生,宮聲凱寄語應當緊緊抓住時代機遇,提升學習和科研能力。最后,他預祝本屆論壇順利舉辦。
在熱烈的氛圍中,主會場報告拉開序幕。

中科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污損重點實驗室主任段繼周以《海洋工程設施裝備腐蝕污損與控制技術》為題,為論壇作開場報告。報告主要從海洋工程設施裝備腐蝕與防護發展狀況、海洋生物污損過程與防污技術發展需求以及海洋腐蝕防護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展望三個部分展開。
在海洋生物污損與防污技術發展需求方面,段繼周向到會者介紹了海洋生物污損現象與嚴重性、海洋生物污損的發展階段、機械防污清除技術、電解防污技術以及防污藥劑技術,并對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污損控制技術的關鍵核心技術短板作了匯總。
最后,在海洋腐蝕防護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展望部分,段繼周主要講述了微生物與材料相互作用、耐微生物腐蝕材料、耐生物附著材料、原位表界面防污材料技術、摩擦納米發電技術以及光生陰極保護技術。

隨后,原中遠海運集團專職外部董事、大連海事大學極地航運與安全研究院院長蔡梅江帶來了題為《海洋綠色新興產業和裝備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的報告。
蔡梅江首先向到會者介紹了海洋綠色新興產業的類型與內涵。其次,蔡梅江講述了海洋裝備技術推動海洋產業發展、面向零碳的海洋新興裝備技術發展以及海洋經濟和裝備技術發展政策與目標,最后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之后,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海洋能發展中心副主任崔琳以《海洋清潔能源開發技術及裝備發展》為題作了精彩報告。
崔琳首先解釋了海洋清潔能源的概念,隨后重點介紹了海洋清潔能源開發技術及裝備發展,展示了當下市場的各種技術。其中,崔琳重點分析了漂浮式風機技術和漂浮式海上光伏技術。崔琳認為未來海洋清潔能源開發技術及裝備發展可期。報告最后,崔琳簡單介紹了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接著,光大證券研究所建筑建材及新興產業研究首席分析師孫偉風帶來了題為《海上光伏的資本市場視角》的報告。
孫偉風從認知源于產業、定價基于模型以及基于DCF模型的認知框架兩方面講解了資本與產業的認知差異。隨后,在政策導向、環境優勢以及設備裝置方面,孫偉風具體說明海上光伏將是漂流式電站的主戰場。最后,孫偉風從投資角度分析了漂浮式光伏電站的機遇,其中,他提到在漂浮式光伏電站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諸如深海漂浮式光伏電站的可靠性、缺少漂浮式光伏電站發展全局性的規劃指引等。

最后,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修船分會秘書、副主任委員朱之紅帶來題為《修船市場現狀和未來預測》作為本次大會的結束報告。
報告主要分析了中國修船市場現狀、世界和亞洲地區修船行業現狀以及修船市場發展和期望三個部分。在中國修船市場現狀方面,朱之紅主要從布局及修船塢容、2022年修船業績、修船業務構成、綠色修船發展情況、修船行業管理數字化建設狀況、修船行業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修船行業面臨的問題和存在的困難七個方面進行論述。
之后朱之紅提出目前修船企業在全球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東亞(中國、韓國、日本)、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中東(阿聯酋、卡塔爾、巴林)、西亞(土耳其)、歐洲(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美洲等地區。
最后,朱之紅論述了后疫情時代的修船市場展望、規范及法規帶來的業務機遇、修船產能發展、變化以及修船的綠色、低碳、數字三個發展方向。



下午,創新技術與前沿應用全體大會將繼續召開,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崔洪芝,長江學者、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張廣照,杰青、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材料腐蝕與防護科學數據中心副主任董超芳等多位專家將就各種創新技術、成果以及工業化應用等問題繼續展開交流。化工儀器網也將持續報道,期待您的關注。

關注本網官方微信 隨時閱讀專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