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文雅
「感覺怎麼樣?有什麼心得?」
小芙一進診間我還是幸福小時照例問這個問題,有趣的瘦多是,今天媽媽陪同回診。過胖媽媽也是候長偏胖的身材,一看就是輩乖母女。
小芙量了體重,出來距離上次兩週,幸福小時她掉了2公斤,瘦多體重來到82.5公斤。過胖我問她做了什麼,候長她說她有遵守時間,輩乖至少也有12小時。出來
「醫生,幸福小時她不吃早餐這樣好嗎?」媽媽劈頭就問,瘦多「人家不是過胖說早餐很重要?」
「是啊,早餐很重要,我認同這個說法。不過如果每天不管加班到幾點,隔天都一定要在早上開會,會不會很累呢?」
我解釋了讓胰島細胞稍作休息的概念,降低小芙媽媽的疑慮,畢竟,如果可以不吃宵夜,好好來頓營養美味的早餐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了。
我問小芙會不會餓,她說還好,習慣了就好。
「但是她還是會吃零食啊,」媽媽爆料,「叫她不要吃就生氣。」
我看小芙的臉上露出一股不悅。
「妳可不可以不要一直這樣?」
「我怎樣?還不是要妳好?妳以為我愛囉嗦嗎?難道妳想跟我一樣得糖尿病才來後悔?妳看妳阿嬤現在在洗腎,妳以為我想管妳啊?」
「反正就是會遺傳,我還不如現在吃個夠!」
「妳講那什麼話?!」
眼看兩人就快要在診間吵起來,想必這樣的對話也常常出現在家中。
「她小時候很乖喔?」我打了個岔說。
小芙媽媽愣了一下,說,「是……是還滿乖的。」
「你知道嗎?胖小孩一開始是乖出來的。」
我說,很多時候,那些比較乖的孩子,不會拒絕大人,乖乖的把東西吃光,白白胖胖的,大人都誇說好乖喔,圓滾滾的好可愛。
來,好乖,這顆糖給你吃。大人這麼說著。
有一天長成青少年的時候,全世界的大人都開始罵,還吃,這麼胖了還吃,然後,接下來的胖就是被怪出來的。
「這個世界對胖孩子很殘忍,尤其是胖女孩。妳有聽過醜小鴨的故事嗎?」
當我這麼說的時候,小芙眼淚已經開始掉,那些因為肥胖所承受的委屈,似乎一下子湧上來。
媽媽或許沒有見過小芙這麼直接的脆弱面,有點慌亂。
「我現在早就都不念她了,」媽媽說。
其實我知道媽媽的感覺,看過許許多多家長帶著胖孩子來求診,尤其是媽媽,承受的是別人沒說出口的眼光,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媽媽都給我一種感覺,她們有責任把孩子「修好」,不管是太胖、太瘦還是太矮,往往在無意中會讓關心聽起來都像一種指責。
「我知道媽媽只是希望小芙健康,希望能幫她,」我說。
「對啊,但是我一講她就生氣,」媽媽說。
「我知道,妳相不相信,小芙比妳更想瘦下來,只是減重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我說。
「就是要少吃多動啊!她都不動,」媽媽顯然很挫折。
一旁的小芙頭撇過去,不想加入我們的對話,但也因為剛哭過,情緒似乎稍微緩和一些。
相信當過媽媽的都知道,小孩太瘦或不吃東西,是很惱人的。如果你對著一個嬰兒的媽媽說,這孩子怎麼這麼瘦,就算你只是在描述事實,媽媽一定會以為你在指責她不是個好媽媽,沒讓孩子吃飽。
這是一個沉默契約,好像大家都該把孩子養得白白胖胖,這樣之後才會抽高,小時候胖不是胖,沒關係很會吃是好事。那些挑食、任性、不把東西吃完、瘦巴巴的小孩就是不乖,難帶的小孩。
然後到了差不多小學三年級左右,大家就會開始關心起孩子有沒有過胖,很多家庭會開始出現世代的衝突,因為阿公阿嬤總想要討好小孩,他們會忘記當年管教自己小孩有多嚴厲,只想著享受孫子的笑容。
如果孩子這時候開始過重,媽媽又很在意,肯定要開始進行一場戰爭,在媽媽心中有很大的矛盾,一方面覺得自己需要負責提供孩子營養,另一方面又害怕孩子變胖;一方面如果小孩吵著要吃,就覺得自己該阻止,另一方面又覺得限制孩子飲食,自己會有罪惡感。
隨著孩子長大,不再是小小孩,進入青少年時期,父母就更困難了。孩子內心開始出現叛逆的念頭,當體重過重成為一個焦點時,孩子多多少少會在意,青少年畢竟心態上還不成熟,也未必願意順從父母的期望,有些比較內向的孩子在同儕間會變得低自尊,有些孩子則開始戴上面具,裝做毫不在意,甚至吃得更多來證明自己不在乎體重。
簡單說,如果胖被視為一個缺點,它毫無隱藏的可能。曾經有一位六年級體重就超過90公斤的女孩,媽媽擔心地詢問該怎麼辦,我請她帶女兒來就診,女孩卻始終沒有出現。因為媽媽固定帶長輩來看病,有一次我想起來問起她女兒,原來已經高中了,媽媽早已不知道女兒的真正體重,因為從來不量,而且每天關在房間裡打電動,她也無可奈何。
這樣的個案,如果成年體重達重度肥胖,臨床上往往要考慮藥物甚至減重手術來治療,才能有效改善問題。
我們總希望在事情更糟之前就處理,套句很流行語,也就是「超前部署」。
若家中有孩童或青少年,家長應該想辦法做到下列三點:
- 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用零食作為犒賞
- 打造一個不容易發胖的環境,不要在家中囤積太多食物
- 儘量不要批評孩子的體型,多欣賞孩子的優點
常見不一致的應對姿態有指責、討好、打岔、超理智四大類型。
當父母開始改變,孩子也會跟著改變的。在我看過的許多對親子個案中,減重過程其實不只是改變了體型,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關係跟著改善,長久以來因為體重問題而產生的對峙,在一次次重建認知和重新對話中,逐漸形成另一種相互理解的情感,在我看來,這是比減重更珍貴的歷程。
相關書摘 ?《幸福瘦》:為什麼有些人壓力大會變瘦,有些人卻反而變胖?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幸福瘦:不節食、不復胖 從心開始的23堂療癒減重對話》,天下生活出版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