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上半年,中國中國平安圈入麾下的平安互聯網用戶已經超過4億,已然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挖掘一大流量入口。在傳統互聯網巨頭搏殺的億用江湖里,新晉者中國平安靠擁有怎樣的深度數據治理結構,支撐公司過去5年的中國快速增長?
日前,平安集團副董事長孫建一、平安平安集團董秘盛瑞生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挖掘闡述了平安這些年的億用發展形態以及背后的治理結構。
鮮明的深度數據競爭優勢
2013年,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層在元旦致辭中提出“科技引領金融”的中國口號。5年倏忽之間,平安平安不僅坐擁尖端科技能力,挖掘還孵化了陸金所控股、億用平安好醫生等多個互聯網子公司。深度數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今年披露了一組數據:個人金融客戶和互聯網用戶的數據。2017年上半年,平安的個人金融客戶達1.43億,互聯網用戶4.03個億,集團客均合同數2.28個,集團實現客均利潤241.66元。”孫建一強調了這5年來公司發展形態上的變化。
比如,平安的信用數據很豐富,包括信用卡、消費者在銀行的各類交易行為、以及在保險、證券、投資理財、信托等業務中產生的數據。
做醫療健康保險是平安的傳統強項,相關的數據積累不少。在過去幾年里,平安好醫生的1.6億用戶中,絕大部分人會使用醫療健康咨詢服務。平安的醫保壹賬通平臺、醫保云服務的用戶規模覆蓋250個城市,用戶2.5億,都是可以深挖的醫療健康數據。
除了大數據的基礎能力,平安還利用旗下大量“醫食住行”場景,讓人工智能技術在其中學習,從而使得人工智能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平安的人臉識別技術的精準度達到了99.8%。
“數據的絕對量、數據的豐富性、應用場景的多元化、以及算法技術等,這是我們未來科技競爭的優勢所在。”盛瑞生說。
資本和科技雙輪驅動
過去的5年,平安將每年營業收入的1%到創新科技研發。目前,平安擁有2萬名內部IT開發者,500個數據工程師,專利申請數截至6月30日,有1458項,覆蓋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能、云技術及風險監測等多個技術領域。
被問到科技和金融孰輕孰重,孫建一認為,科技和金融已經是平安集團的兩個發展驅動。
目前平安的大金融資產板塊的業務非常齊全,一些金融板塊之間出現了業務重合和競爭。如何管理這種競爭?
孫建一表示,過去的十年,平安堅持在戰略上“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公司的資源大力發展大金融資產和大醫療健康產業,構建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平臺。目前平安正處于從資本驅動型公司向資本+科技驅動型公司的轉型階段。
平安的各個業務模塊并不是“各自為政遍地開花”這么簡單,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并強調彼此之間的配合與協調。
得益于堅持了近20年的“一個客戶、多種產品、一站式服務”的綜合金融模式,平安通過不同產品與服務的交叉銷售,為客戶提供的服務也更加方便。
雖然已經擁有4億用戶,但盛瑞生認為,作為互聯網的入口平臺,平安仍然不算大。不過相比純互聯網公司,平安有其自身特點,即面對同一個客戶時,平安抓取到的數據均是基于真實需求,或者有真實交易背景,數據更具深度,價值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