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江淮丘陵地區的遍地開花滁州市南譙區,西部江淮分水嶺脊生態脆弱,讓生南部和中部石灰巖高丘巖石裸露,物多東部平原物種稀少,樣性據文獻資料記載,遍地開花建國初期森林面積4.5萬畝,讓生覆蓋率僅有2.6%。物多通過多年聚焦痛點、樣性把握重點、遍地開花攻克難點,讓生科學推進生態治理、物多修復和提升“三大”工程,樣性目前全區森林面積增加到71.2萬畝,遍地開花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0.6%,讓生喬灌木樹種增加到500余種,物多可謂“山清水秀、物種豐富”,走出了一條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發展的特色之路。
聚焦嶺脊生態治理,讓江淮分水嶺“綠起來”
江淮分水嶺岡巒起伏、干旱貧瘠,是生態最為脆弱區,以前植被稀少,到處是荒山禿嶺。首先實施國土綠化工程,大力營造黑松、馬尾松等荒山造林先鋒樹種,使荒山禿嶺“綠起來”。二是實施天然次生林保護工程。紅琊山林場1976年對紅琊山主峰進行封山育林,原來僅有黃檀、山槐、棠梨、化香、繡線菊等20余種喬灌木,目前增加了樸樹、黃連木、三角楓、榔榆、樹莓、野鴉椿等130余種,成為省級森林公園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亮點。實施特色樹種示范工程。在章廣鎮規劃實施萬畝楓樹產業基地,引進三角楓、五角楓、茶條槭等鄉土樹種,以及美國紅楓、黃金楓、日本紅楓等彩葉楓樹30余種,形成以楓樹為主題的省級現代林業示范區。
聚焦石山生態修復,讓石灰巖山區“美起來”
中南部的瑯琊山余脈山勢陡峭,土層淺薄,巖石裸露,被譽為造林不可及地區。首先實施石質荒山綠化工程,對滁州近郊的西澗4000畝國有石灰巖山地牧場進行綠化造林,營造側柏、黃連木、構樹等石灰巖山地先鋒樹種,讓石山變“青山”。實施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工程。對巖石裸露占比較高的山地,通過“見縫插綠”營造側柏、濕地松等常綠針葉樹種,再進行封山禁牧,逐步增加黃連木、構樹、一葉荻等原生植被覆蓋度和種群數量,加上鳥類和野生動物傳播,有效促進苦楝、烏桕、樸樹等喬灌木樹種“飛籽成林”。實施疏林地封山育林工程。對零星分布有少量鄉土樹種的疏林地,封禁保護現有的黃連木、樸樹、榔榆、構樹、烏桕等高大喬木樹種,為“天然下種”提供物種基礎,形成多樹種異齡結構復層林。
聚焦平原綠化提升,讓東部地區“靚起來”
東部平原水網沃野千里,經濟發達,但最初綠化覆蓋率基本都在5%以下,是綠化水平最薄弱的地區。為此,首先實施農田林網工程,對大面積農業種植區的溝渠路做到應綠盡綠,種植水杉、楊樹,以及紫薇、高桿冬青、紅葉石楠等矮干樹種,有效提升農田防護水平。實施公園綠地工程。通過微地形改造和濕地治理,打造雙洪公園、皇慶湖、清流河公園、花博園等大中型森林(濕地)公園,異地保存鄉土樹種,引進優良的景觀樹種,做到“無中生有”,僅雙洪公園就由原先的楊樹、柳樹、刺槐等幾個樹種增加到樸樹、櫸樹、麻櫟等150余種,難得一見的鹽膚木、爬山虎、絡石、野葡萄和一葉荻都是通過“順風車”走進了平原。大力實施苗木產業工程。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為苗木產業提供了平臺,滁河苗木產業帶就有雪松、廣玉蘭、黃山欒樹、櫸樹、桂花等園林綠化樹種80余種,3萬多畝苗木產業基地,成為平原地區樹種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成果和滁河沿岸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