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竹藝村游客中心是鄉村小隱建筑繼宜賓·竹枝書院后又一次關于四川“竹文化”的建筑實踐,也是改造對“意象建筑”理論更深入的思考與應用。
▲雨后傍晚的│竹中心組圖竹編大屋頂
意象建筑理論的宗旨是在保證建筑的功能要求和視覺效果的同時,以自然環境和人類文化背景為出發點,藝村游客運用創新的崇州技術和獨特的美學元素,實現建筑的鄉村美學性與實用性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改造審美需求,從根本上重新審視建筑設計的│竹中心組圖意義和價值,讓建筑擁有更多的藝村游客可能性以及更高的層次,促進建筑與社會之間的崇州友好相處關系,以應對新時代的鄉村需求。
▲竹根上長成的改造大屋頂
圖片
▲傍晚橫臥的大竹筍
意象建筑理論以實現建筑的美學性和實用性的平衡為追求,建筑的│竹中心組圖本質不僅僅只是滿足功能性需求,而是藝村游客要以一種全新、有創意的崇州現代多元形式,將時代背景、文化傳統和文化意識融入到建筑中,設計出擁有全新美感和原創性的新型建筑,讓建筑擁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成為給人以愉悅和感動的空間。
圖片
▲竹根在大樹間搭起的橋
意象建筑的核心要素“意象”可分為 “自然意象”和 “人文意象”。自然意象包括自然環境中的景觀、色彩、光線以及自然幾何形狀等元素,也包括人對大自然的思考和追求。自然意象不僅僅只局限于自然形態,它還可以從自然皆存的規律、活力和美感特征中尋求靈感,大膽運用自然元素,使建筑設計不僅符合實用性原則,更豐富人們的審美體驗,打造具有個性特色的建筑空間。
人文意象包括文化意象和社會意象,指建筑設計中的一些歷史傳統以及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使用當地特有的材料來建造房屋;引入當地的建筑元素;把歷史文化和傳統文化融入到建筑設計中;將場地自然環境融入到建筑設計中,使建筑同時符合人類和自然的需求等等都是常見的人文意象的表現。
圖片
▲破土意境圖
圖片
▲竹的一些特殊形態
竹枝書院以竹叢和竹枝兩個自然意象“賦象”和“見意”,而竹藝村游客中心則以竹筍、竹鞭和竹編三個自然和人文意象“賦象”和“見意”。
圖片
▲陽光下的游客中心
圖片
▲游客中心廊橋
“以意賦象,以象見意”強調以特殊的建筑元素構建建筑場景,表達出自然和人文意象,以表現空間優美的精神內涵。意象不僅限于自然、人文的象征示喻,更是一種概念衍生,以特定的結構形式、材質、光影、色彩等來表達空間和美學,讓空間更富有敘事性和主題感。
圖片
▲保留下來的樹木與建筑建立起新的秩序
項目基地原是一座川西四合院民宅,門前有一片菜園子,四合院和菜園子的地勢是比周圍低1.5米左右的洼地,西側屋后高高的山丘上植被茂盛,東側和北側也有幾顆醒目的大樹。
圖片
▲游客中心基地原貌
根據前期對竹藝村的踏勘調研,提取了四個與竹藝村聯系緊密的象源作為核心建筑意象:竹筍和竹鞭兩個自然意象,竹編和瓦屋面兩個人文意象。踏勘途中在老游客中心旁邊正巧撞見三個破土而出的竹筍,春筍破土而出的場景觸動心靈,那種“向上的力量”便成為我們賦予新游客中心的場所精神,也成為這個新生建筑的意境。
圖片
▲老游客中心旁破土的竹筍
結合場地的綜合分析研究,我們希望這座建筑似剛出土的春筍匍匐在大地之上,與自然融為一體,卻又充滿一種奮力向上掙脫大地束縛的生命力。
圖片
▲竹筍轉譯的建筑主體
竹林中隨處可見蜿蜒綿亙在地表的竹鞭,它既能貯藏和輸送養分,又有很強的繁殖能力。竹鞭的形態和功能轉化為游客中心前端的長廊坡道,長長的曲廊穿梭在大樹間,不但解決了建筑高差和殘疾人坡道的問題,也成為輸送游客的重要通道。
圖片
▲竹鞭轉譯的長廊
竹筍中空且呈椎體,外表被筍殼層層包裹,這種特殊的中空構造順其自然的轉化為游客中心的功能空間。根據功能需求,構建了大小不一的三個竹筍形體組合。為了強化建筑奮力向上掙脫大地束縛的表現力,我們將第三個竹筍橫臥剖開,順勢而生。
圖片
▲入口長廊及殘疾人坡道
圖片
▲竹青編織的裝飾幕墻
圖片
▲賦象見意的過程
竹藝村作為國家級非遺竹編小鎮,是“中國民間藝術(竹編)之鄉”,竹編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秦朝,編制材料、工藝獨特。竹藝村擁有大量的川西林盤院落,游客中心的前身便是其中一座。竹編、瓦屋面、院子自然而然成為表達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
圖片
▲竹青編織的竹筍形態大屋頂
竹筍形態的大屋頂和裝飾幕墻,采用長條狀的深灰色鋁鎂錳板和半透明聚碳酸酯板兩種虛實對比強烈的材料編織而成,將竹編的形態和技藝突顯出來。深灰色的鋁鎂錳板酷似竹青,而層層疊疊的板材亦呈現出川西瓦屋頂的神韻。竹編的形式以最直截了當的方式從建筑的整體形態和外觀展現出來,形成第一重敘事場景。
圖片
▲入口曲廊夜景
圖片
▲懸空視覺的主體和曲廊
立柱密布的入口曲廊與節狀的竹鞭形態呼應,接待大廳高高聳起的尖頂,正如竹鞭上發育而成剛破土而出的大竹筍。他們與周邊的竹叢和大樹形成第二重敘事場景。
圖片
▲竹編形式的吊頂
為了強化建筑的竹編文化屬性,竹筍大屋頂的內部結構按照傳統竹編骨架的方式設計,接待大廳的室內吊頂也采用長條狀的木色鋁板和半透明聚碳酸酯板編織而成,非常直觀的展現了竹黃竹編的形式。出挑深遠的大屋頂與廳外的環廊將屋外的綠色框成一幅幅圖畫引入室內,斑駁柔和的光線透過聚碳酸酯板進入大廳,光影隨著時間在廳內舞動,形成第三重敘事場景。
圖片
▲天井俯瞰
圖片
▲天井里的瓦片、礫石、青苔、竹子
圖片
▲天井里的小竹筍
兩個竹筍的縫隙間嵌入的小天井,也同時將原建筑川西合院的基因與記憶嵌入游客中心,天井里的瓦片、礫石、青苔、竹子,成為串聯接待大廳、竹編文化展廳和后勤辦公的綠島,形成第四重敘事場景。
圖片
▲竹編文化展廳
圖片
▲月洞門里的竹林
小竹筍的內部是竹編文化展廳,頂部以更加復雜的竹編形式呈現,廳內引入傳統園林的月洞門增加了展廳空間的序列節奏,也借此將窗外的竹林呈現出不同的場景感,形成第五重敘事場景。
圖片
▲竹廊形式轉譯的多功能廳吊頂
多功能廳由竹林中最常見的拱形空間形式構建,每顆柱子都長成茂密的竹叢,竹叢彎腰交疊形成拱形,拱形又以仿木鋁圓管編織而成,竹林與竹編兩種形式的巧妙融合營造了第六重敘事場景。
圖片
▲游客中心北側的大廣場
圖片
▲房前的鏡面水景
圖片
▲油菜和水稻輪種的自然田野
圖片
▲聚集在長廊前的當地人
竹藝村游客中心為當地人帶來一個聚集的機會,讓人們重新認識這個熟悉的鄉村,感受鄉村振興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也會給城市中的人一個放松的機會,在這里親近自然,重新了解竹編文化,體悟竹與手藝人之間最直接的對話。
圖片
▲樹林間的游客中心
我們希望意象建筑的實踐和推廣能將實用主義和美學平衡這一概念變得容易理解和掌握,用直截了當的意象描述,讓建筑能同文字一樣,被大眾更容易的解讀,并迅速理解把握建筑師所傳達的“建筑意義”,把抽象的理論概念變為具體新穎的設計表述,帶來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圖片
主創團隊:小隱建筑事務所
主持建筑師:潘友才
設計總監:楊喆(合伙人)
技術總監:陳仁振(合伙人)
結構工程師:杜旭
設計團隊:李紫涵、胡沁梅、楊銳、茍源君、何儀、孟喆、肖思維(實習)
景觀設計團隊:崇州文旅集團——四川中瑞錦業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攝影:存在建筑、小隱建筑
項目地址: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鎮竹藝村
(責任編輯: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