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里約奧運會上“飛魚”菲爾普斯肩上的拔罐一塊紫色印記,拔火罐這項傳統的紅拔中醫外治療法竟成了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而關于拔火罐起源何處,罐最自古功效如何的初用瘡話題也成了百姓們關注的重點。
摘要:
隨著里約奧運會上“飛魚”菲爾普斯肩上的治痔一塊紫色印記,拔火罐這項傳統的拔罐中醫外治療法竟成了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而關于拔火罐起源何處,紅拔自古功效如何的罐最話題也成了百姓們關注的重點。下面就讓我們探尋一下歷史上的初用瘡拔罐療法。
拔罐前身角法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
因為飛魚身上的治痔印記而引起人們注意的“拔火罐”又稱“拔罐子”、“吸筒”,拔罐是紅拔中醫學中非藥物民間療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與其一同為百姓們熟知的罐最還有針灸、刮痧等治療方式。初用瘡但拔火罐憑借其獨特的治痔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功效,在治療疾病、日常養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常年在涼水中訓練的游泳運動員來說,體內易聚風寒,而火罐則可排吸出風、寒、濕邪及淤血,發揮扶正祛邪的作用。具體來說,即拔火罐可助“飛魚”通經活絡、祛風除濕散寒、行氣活血、止痛消腫。細細考究起拔火罐在國內古代歷史上的前世以及今生,就不得不提它的另一個雅號:“角法”。
“角法”這一稱呼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早在當時的著作《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了關于角法治病的記載:“牡痔居竅旁,大者如棗,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頃,而張角……”即肛門長了外痔,大如棗,小如核,可用動物之角的小口,抵住需要割除的部分,等待差不多煮熟二斗米的時間,把角拿開,以小繩捆住凸起的部分,用刀將其割掉,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而到了晉代,優秀醫學家葛洪將前人用角法治療痔瘡的經驗推廣到了脫腫去膿的治療中,并在所著的《肘后備急方》中有詳細記載,還在此間告誡廣大群眾:“癰疽、瘤、石癰、結筋、瘰癘皆不可就針角。針角者,少有不及禍者也。”而這里所謂的“針角”,實為一種用針刺破患處,再用角抵住,吸出膿液、惡血的外科手術??梢姶颂幍?ldquo;針角法”與“角法”有異曲同工,卻與當下的拔罐治療有些許出入。
宋代首用中藥竹筒 火罐實為排毒之術
無論是古代的角法還是當下的拔罐,其實施過程中的器具也是重中之重。春秋戰國起至今,拔罐所用之“罐”也經歷了一系列的優勝劣汰。
從春秋戰國時普遍采用的小獸角,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牛角,人們從單純地追求治病救人,逐漸轉變為對術中安全的追求。但在盛行角法的晉代,由于牛角獸角體積大重量大常造成病人不慎受傷的事件,因此到了隋唐時期,開始采用竹罐代替獸角。
竹罐不僅取材方便價格便宜而且吸拔力強、療效好?!锻馀_秘要·卷四十》中就詳細記載了竹罐的制作方法:“遂依角法,以竹做小角,留一節長三-四寸,孔經四-五分……”即仿效獸角制作,取細竹節,以防漏氣,并留三至四寸長短。時至唐代,醫家王燾在所著的《外臺秘要》中詳細闡述了已經頗為成熟的竹筒火罐:通常取三指大青竹筒,長約寸半,一頭留節,無節處削薄,并用水多次煮沸,隨即取出竹筒,在預先做好記號的地方放上竹筒籠,一段時間后用刀彈破所角處,并將竹筒取出重新煮沸,如此循環往復,直至病灶之處流出黃白赤水以及膿血,有時甚至還能出現體內的寄生蟲,如此一來便可達到治病的目的。
但到了宋金元時期,竹罐的應用就更加廣泛,操作上也由單純用水煮的煮拔筒法發展成了藥筒法。元代醫學家薩謙齋在《瑞竹堂經驗方》中曾提到:在使用竹罐吸筒的時候,用五倍子(多用)、白礬(少用些許),兩味與竹筒一起煮沸后再用于患處,這樣既可發揮吸拔的功效又可使藥物作用于患處,可謂是雙管齊下,藥到病除。
同樣雙管齊下的治療方式還有《蘇沈良方》中用火同方治療久咳,如明代醫學家申斗垣《外科啟玄》中的“吸法”以及 “煮竹筒法”等等。從此可見,無論是竹筒火罐還是藥筒法均依照角法原理做了些許改進,實為外用排毒之術 。
清代陶罐取代竹筒成了真正專業“火罐”
到了清代,所謂的拔罐療法得到了空前絕后的發展和推廣,所治病癥范圍也突破了歷代以吸拔膿血瘡毒為主的界限,開始應用于多種病癥,并從單一的外科發展到內科。
清代醫藥學家趙學敏就曾將拔罐療法應用于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癥的治療,并且效果顯著。恰如《本草綱目拾遺》所云:“拔罐可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癥”,可使“風寒盡出,不必服藥”。
不僅如此,此時單純排毒的竹筒火罐也明顯無法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而且廉價的竹罐久置干燥后,易產生燥裂漏氣,嚴重影響吸力。因此,人們便將目光轉移到了密閉不易漏氣的陶罐身上,與此同時,醫館也正式提出了一直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詞。
對此,清代醫學家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一書中就有詳細記述:“火罐:江右及閩中皆有之,系窯戶燒售,小如人大指,腹大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可見此時由陶土燒制而成的如大拇指般大小的微型陶罐已徹底取代了之前的竹罐,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拔火罐專用器具。
而此時不僅出現了專用的火罐,還將此前單純的排毒治療法做了極大改進。清朝時期的拔火罐通常將紙點燃后放入罐中,并將火罐置于患處,如頭痛則放于太陽穴,腹痛則放于肚臍,且需等到罐內火焰燃盡自行脫落,不可提前取下。此法也是當下頗為盛行的投火法。
除此以外,醫館還一改以往以病灶區作為拔罐部位的治療方式,采用吸拔穴位來改善治療效果。這種火罐之術,以經絡之學為原理,采用受火、置于穴位的操作方式來達到排出體內風寒的目的,與早前中醫典籍中記載的旨在排膿(毒)的“角法”完全不同,而與當代中醫所謂的“拔罐療法”的概念幾乎一致,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拔罐治療。
拔火罐竟可治療狂犬咬傷
除去明代《外科啟玄》里用以專門對付“瘡膿己潰己破,膿血淤塞不通的富貴之人,或女性有瘡化膿,醫者不便以手碰觸”的竹筒吸法外,清代后加以演變發展的拔罐之法甚至還可對付狂犬之毒。
清代優秀醫藥著作《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中就詳細介紹了這種專治瘋狗咬傷的特殊拔罐之法,即在咬傷處,“急用大嘴砂酒壺一個,盛滿熱酒,加熱至極燙,先倒去壺內熱酒,再將壺嘴放置于咬處,如拔火罐樣,吸盡體內惡血,即可化解狂犬之毒。”
從角法到竹筒排毒,再到清代的專用火罐,這看似悠久的拔罐發源史實則頗具爭議。相較直至清代才首次出現的正統拔罐療法,在西方、印度乃至中亞地區卻早已出現。其中,出現最早的就是古印度文獻《妙聞集》。該文集成書于公元2世紀以前,按照書中記載,人的體液會受到“風、膽、痰”三種病毒的侵害,借鑒水蛭吸走因膽汁素而惡化的血液來治病的原理,人們在葫蘆中置燈吸血,該方式與拔罐療法所利用的負壓原理如出一轍。
與此同時,活躍于公元2世紀的羅馬科學家安提洛斯也不謀而合地提出了“干杯吸法”和“濕杯吸法”這兩種治療手段。早在公元前8-12世紀,希臘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廟墻壁上就繪有兩個吸杯,被認為正是用來從人體抽取血液的器具。古希臘醫者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體內有血液、黏液、黃膽、黑膽四種體液,某種體液過多時就會致病,故需要將其從人體內吸出。由此可見,真正的拔罐療法早在國內清代之前就已問世。
但據史料記載,清代拔罐療法的盛行甚至還與西方安提洛斯所提出的“干杯吸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公元7世紀至8世紀,阿拉伯醫學家翻譯和編纂了大量以古希臘醫學知識為主要內容的醫學典籍,其中就包含了盛行于世的“杯吸療法”。隨后蒙古大軍西征,阿拉伯醫者、藥物大量涌入國內,所極力推崇的“杯吸療法”也極有可能在此期間進入中原,隨后在清代關內醫者的變革下形成流傳至今的拔罐療法。根據民間流傳,在盛行火罐的清代,慈禧乾隆等皇室貴族都有著拔罐刮拭等中醫養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