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科學家取得的重要發現令人羨慕,但我們應該知道,老科這些成就不是學家行動新聞一蹴而就的,而是精神將感勇于攀登、數年如一日、悟化為追網不忘初心、求卓堅持不懈的科學成果。”12月2日,傳承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舉辦弘揚科學家精神主題活動,老科該所多位研究人員談了學習楊鐘健、學家行動新聞裴文中等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的精神將感心得體會。 楊鐘健是悟化為追網我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人。活動現場,求卓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學家精神教育展廳講解員孔明智講述了楊鐘健胸懷祖國、科學歷經艱難不改科研初心的傳承故事。 “七七”事變后,楊鐘健幾經輾轉到達云南昆明,主持中國地質調查所昆明辦事處工作。 離開北京時,楊鐘健回憶:“我感覺到此后將進入一個新的難以預料的生活環境。然當時我實存著無限希望,故雖悲觀,而并不消極。”抗日戰爭期間,楊鐘健克服了物資短缺、交通不便、敵機狂轟濫炸等困難和危險,在一個破舊廢棄的山神廟里做研究,并寫下了“起接屋頂漏雨水,坐當腳底空穴風”詩句。 即便這樣艱難的條件下,楊鐘健也取得了重大發現,在云南祿豐主持發掘、發現、研究、命名、裝架成了“中國第一龍”——許氏祿豐龍,在山河破碎的年代,展現出中國科學家不畏艱險、矢志科研的堅定意志,更為當時深陷戰爭的中國人民鼓足了士氣,大大激勵了前線和后方的抗戰斗志。 “大丈夫只能向前”,楊鐘健的這句詩,成了自己一生最好的寫照。“楊老在勉勵自己科技報國的同時,也勸解自己不脫離實際、不主觀行事,學習復學習。”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茜說,我們要將學習感悟化為實際行動,努力追求卓越,為促進學科立足國際前沿、探索生物演化、追尋人類起源、傳播科學知識作出積極的貢獻。 一提起中國科學院院士裴文中,大家首先聯想到的可能是周口店北京猿人。 1928年,在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的安排下,從北京大學畢業的裴文中赴周口店擔任楊鐘健的助手。雖然在北大時未學過脊椎動物等相關課程,但裴文中好學且敬業,白天在山上工作,認識標本,晚上抽時間自學專業課程和英文。 1929年11月底,野外工作季結束,相關資助已逐漸停止,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掘現場一片冷清。但為了搞清楚北京人洞穴的底部堆積,裴文中仍在堅持進行挖掘。 功夫不負有心人,12月2日傍晚,裴文中帶領考古發掘人員首次在北京房山周口店發掘出北京猿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這一發現確立了“猿人階段”的存在,證實了達爾文關于人類起源于古猿的理論,從而揭開了人類進化史上重要的一頁。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現和研究可以說是古脊椎所的搖籃,但早先多年的發掘并沒有多大的收獲,然而,他們并沒有放棄,堅持不懈最終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鋒說,他們的愛國精神、創新精神、求實精神、奉獻精神是今天我們年輕一代學習的榜樣和努力的目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