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ad至今仍是生產“生產力工具色彩”最為濃重的品牌,它是力工眾多追求實用性、安全性、對決可靠性、更強兼容性的生產商務用戶的首選品牌。

ThinkPad如今依舊是力工生產力工具的代表產品
蘋果MacBook雖然定位也以商務為主,但因為其外觀設計更符合小資、對決白領用戶的更強審美,同時其生態系統中視頻、生產音頻類軟件出色的易用性,使其自身既覆蓋到了“不太懂”電腦的輕度商務人群,也覆蓋到了一部分文創設計領域的專業用戶。
這就像ThinkPad與MacBook的標志色彩一樣,一黑一白,迥然不同。
多年從事電腦產品測評,接收到的最多問題也是ThinkPad和MacBook到底哪個值得買?
這看似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但實則涉及到的東西有很多,下面我們就試著分析一下ThinkPad和MacBook到底分別更適合什么樣的用戶?
·別把小眾需求當成大眾需求
現階段有一個誤區是,我們常常把自己的需求、或者是小眾的需求,映射成為普羅大眾的需求。比如在輕薄本產品下面的評論里,你經常會發現這樣的句式,“這本又玩不了游戲,居然還賣這么貴?”,或者“又不能玩游戲,買它來干嘛?”。
我們常說,如何選擇筆記本電腦,主要看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比如上面提到的游戲本,對于游戲玩家來說是首選,但對于更多不玩游戲的人來說,輕薄本、商務本才是他們的首選。
因此,要弄清楚ThinkPad和MacBook適用于哪些用戶,首先要了解這兩款看似都定位商用的筆記本電腦,它們各自針對的應用有何不同?
ThinkPad是基于Windows系統打造的產品,而Windows本身是目前開放性、兼容性最好的PC操作系統。因此從理論上來說,ThinkPad對于所有商務用戶都是適用的。尤其是一些重度生產力用戶,Windows系統上的各類軟件,在功能性、兼容性方面要優于macOS系統。比如我們最常用的Office軟件,其中的Excel和PowerPoint的很多特效、動畫、功能,Windows版本要比macOS版本更為全面。

深度PPT/Excel用戶會發現,Office for Mac的功能、特效、動畫有些會受到限制
那么現實中為何并非人人都選擇ThinkPad呢?表面上看,可能是出于外觀等主觀因素的考量,但實際則是應用上的差異。
基于Windows系統打造的ThinkPad除了能夠應對輕度應用之外,還能夠承擔更多元化的重度應用。無論是計算密集型的商務人群,還是以渲染為主的文創領域用戶,亦或是設計、建筑、醫療、金融等需要用到專業軟件的垂直領域用戶,ThinkPad產品都能夠很好的覆蓋其應用,并實現完美兼容。
MacBook用戶相比之下則顯得更加輕度。收發郵件、瀏覽網頁、觀看PDF、電話會議等等,都并非專業的、重度的商務應用模式。結合它本身的特性,MacBook覆蓋到的用戶大都是Manager級別的用戶,或者是輕度辦公用戶、影視后期、程序員。
而如果涉及到上面提到重度應用或專業領域用戶,MacBook的易用性和兼容性問題可能就會凸顯出來。因此,如果你選擇電腦更在意的是兼容性、泛用性,那么ThinkPad是更好的選擇;而如果你是輕度用戶,且自己的使用場景不存在兼容性、泛用性考量,又很中意MacBook的外觀,那么選擇MacBook也沒毛病。
·區分小眾應用和大眾應用
除了需求上的誤區之外,時下我們更多的是遇到應用上的誤區。
比如以M1版MacBook發布會為例。蘋果在介紹產品特性時,主要通過Premiere視頻渲染效率來做了相關說明。此外在諸多有關M1版MacBook的測評中,Final Cut Pro X、Premiere的視頻剪輯、渲染成為測評標準。

剪視頻并非大眾化的需求
如果單從測試角度來看這無可厚非,但如果從用戶的應用角度來看,可能我們就已經陷入了小眾與大眾應用的誤區。就像有人評論的那樣,“什么時候剪視頻成了大眾化需求?”。
雖然時下視頻內容的供需越來越大,短視頻平臺也是百家爭鳴,一片繁榮景象,但從用戶基數來看,我們中占據絕大多數的是視頻內容的觀看者,而非產出者。以B站為例,根據今年下旬BiliOB觀測者網站數據來看,百萬粉絲以上頭部UP主數量總計只有761人,保守算上10萬+粉絲級別的中小UP主,以及算上傳統的影視后期公司、文創設計領域的視頻類從業者,“剪視頻”都很難稱得上是“大眾化需求”。
因此在選購筆記本電腦時,剪輯效率有多快這一點,只能成為判斷性能的一個參考,并不適用于大多數用戶的購買決策。
不可否認,蘋果自研的M1 SoC綜合性能很強,且得益于ARM架構精簡指令集,統一內存,以及自家封閉的軟件生態,M1為MacBook帶來了更好的每瓦能效表現、更加自然的軟件應用過渡,但其在兼容性方面的問題也不得不得到正視。
目前,為了解決兼容性問題,用戶可以通過Rosseta 2虛擬轉譯x86架構應用,但整體效率肯定比直接在ThinkPad這樣的x86設備上運行要低一些。而M1由于是基于ARM架構打造,雖說可以直接使用iPad OS、iOS的軟件,但依舊需要時間去對MacBook的分辨率、操控習慣進行適配。要完成所有常用應用對M1平臺的完美適配,蘋果官方給出的時間是2年。

M1版本的Photoshop Beta目前存在功能性缺失的問題
因此,在M1的兼容性尚未明朗化之前,且自身并非是macOS生態的死忠用戶的話,x86架構的ThinkPad,更適合多數人的使用應用需求。
·走出性能和體驗誤區
電腦產品的性能和體驗有著直接關系,但二者并非唯一的因果關系。
性能強對于電腦而言只是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體驗好不好,還需要看系統適配和軟件優化。否則我們只要用酷睿i7、酷睿i9級別的配置去運行Linux就好了,大家何必非要用Windows的電腦呢?
基于Windows系統的ThinkPad產品擁有龐大的軟件生態支持,這一點雖然MacBook也一樣。但就像前面所言,后者如果遇上一些專業應用,就可能會出現兼容性問題。這一點,工業、金融、醫療等領域的用戶可能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
因此,在做出產品購買決策之前,性能可以作為一個參考指標,但最終還是要在性能有所保證的前提下,以體驗為核心去做出最終選擇。

整體而言ThinkPad產品在兼容性、易用性上要優于MacBook。
以旗下的X1 Carbon為例,在強勁的硬件性能基礎之上,X1 Carbon著重塑造了良好的體驗,如手感舒適的鍵盤,便于操控的指點桿和獨特設計觸控板,豐富的接口配置等等。此外,先天的Windows系統環境,使得X1 Carbon能夠勝任很多專業領域的應用需求。這對于那些講求實用性、易用性的用戶來說,尤其是處于社會中堅的中年用戶群體,無疑是更加合適的選擇。
·結語
回到標題提出的問題,“ThinkPad和MacBook如何選?”
其實歸根到底,這并非是產品之間二選一的問題,而是用戶側應用需求的契合度問題。如X1 Carbon一樣的ThinkPad產品,優勢之處在于更好的兼容性、更好的泛用性,你不會遇到諸如買了之后才知道系統不支持自己常用應用的這類問題。
此外,作為商務筆記本領域的經典品牌,ThinkPad核心用戶大多是70、80、90后這些中年或即將步入中年的,現階段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變得更加成熟、理性,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想要什么。尤其是把電腦當作生產力工具的那些人,他們的選擇多半會是ThinkPad這樣的集實用性、易用性、兼容性、可靠性于一體的產品,為什么?其實答案很簡單——用起來安心。
而對于很多輕度商務用戶來說,也就是把電腦當成辦公平臺,而非生產力工具的這些用戶,MacBook可以是他們的首選,或許也只是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