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年春節到來之際,天問從遙遠的號激火星送來一份特殊的新春禮物。經歷長達202天的揚創星際旅行,“天問一號”探測器于北京時間2月10日抵達火星,新豪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天問近2億公里外火星上空的號激這一抹“中國紅”,讓人們在普天同慶的揚創時刻更添家國情懷,更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新豪
成功抵達火星讓中國首次探測火星之路走得更加穩當。天問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踏上前往火星的號激飛行旅程,跨越4.75億公里后成功進行“太空剎車”,揚創進而環繞火星飛行,新豪幾個關鍵環節的天問成功讓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作為行星探測的號激首選目標,火星承載著人類探索地外生命和宇宙奧秘的揚創夢想。“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是中國人走向更遠深空的關鍵一步。從致力于建設幾百公里高處的空間站,到深入探索38萬多公里遠處的月球,再到不辭數億公里的星際長途跋涉與火星邂逅,中國航天的一步步穩扎穩打,銘刻著為實現深空探索目標的執著努力。
“太空剎車”只有一次機會,“天問一號”的順利抵達,既考驗了中國航天人的技術能力,也體現了在高風險下敢于創新的志氣。太空活動以富有挑戰性著稱,行星探索尤其具有高風險、高難度的特點。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的火星探測行動,迄今為止成功率只有一半左右。每26個月一次前往火星的機會,動輒以億公里計的旅程,超遠距離的通信延時,與地球截然不同的復雜陌生環境……還有種種未知的危險,都需要通過一系列技術創新去破解難題。在這個過程中,經歷飛出地球、駐留太空和探測月球等一系列承前啟后的技術積累,為火星乃至深空探測打下了技術基礎;因應新問題、新挑戰而不斷創新思路、創新技術,則為實現航天技術、空間科學等領域的創新突破開辟了新路徑。這樣一種技術上的創新迭代,這樣一種向著更高更遠目標的不懈追求,體現著不斷開拓未知世界的科學精神,更彰顯了一個文明古國追求夢想、自我超越的精神勁頭。
飛出地球、走向深空的壯舉,由好奇心驅使,受人類自身的發展需求牽引,也離不開自主創新的推動。飛行途中,“天問一號”在距離火星約220萬公里處拍下了中國第一張近距離火星照片。這張讓無數中國人心生自豪的照片,無疑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以及為此而努力不息、創新不止的精神風貌。由“天問一號”來看科技創新,從“嫦娥五號”月球取樣歸來,到中國空間站建設成功首飛;從“奮斗者”號達到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到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量子優越性”……一個個振奮人心的突破,一次次不斷刷新的紀錄,一項項令人驚嘆的成就,記錄著中國科技的不斷進步。這些都說明,只要保持創新的決心和勇氣,矢志走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就能掌握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用科技的自立自強支撐中國的高質量發展。
由于火星的亮度變幻無常,讓人迷惑,加上當時科學手段還十分有限,古人只能將這顆遙遠的紅色星球取名為“熒惑”。如今用“天問”去解開“熒惑”,揭開一個個科學謎團,無疑承載著宏大夢想和創新偉力。映照著夢想的光芒,中國將不斷實現科技突破,人類將一直向更深更遠的太空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