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學東
2022年以來,款套我國M2和M1增速剪刀差明顯走闊,利數其中原因是不支兩方面的,一方面M1增速下滑,觀點主要原因是大企企業活期存款增速下降;一方面,M2增速過快,小銀行這兩年一直處于兩位數的間存據并增速,跟經濟增速和物價水平有所脫節。款套當然去年12月M2增速收斂到一位數,利數2023年12月末M2余額同比增9.7%,不支1月末同比增長8.7%。觀點這導致M2-M1剪刀差急劇收窄。大企
M2-M1剪刀差一般被理解為銀行業外實體經濟流動性松緊情況,M2增速過快表明貨幣流動性淤積于銀行體系,出現空轉的局面,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資金在銀行體系空轉的呢?
近日有券商發布研究報告認為,近幾年我國M2和存款增加不是“存出來”的,根據會計恒等式,銀行體系的資產等于負債。由于銀行體系明顯擴張信貸和資產,貸款創造存款,最終導致社會總存款和M2高增。流動性擴張無法有效轉化為實體部門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導致信用擴張效率下降和M1偏低。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模式是,“大銀行放貸、小銀行買債”:部分資質較好的企業從大銀行獲取低息貸款,轉存入存款利率更高的小銀行,小銀行在二級市場上購買債券。從宏觀角度,大、小銀行各完成了一次資產負債表擴張,相比傳統銀行間的資金空轉加倍了貨幣創造,但資金仍停留在金融體系,并未流入實體經濟。從微觀層面看,大銀行完成了信貸目標,大企業獲取了大小銀行間的存款利差,小銀行也補充了存款、通過加杠桿獲得了收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實體部門投資和消費的增加。
從以上模式可以看出,這是一次大企業利用大小銀行之間的存款利差的一次套利行為,資金并沒有進入企業進行投資和消費。
在我國目前中小銀行之間的確存在較大的存款利差。比如去年6月份,銀行存款利率已經歷過多輪下調,那時候國有大行3年期、5年期個人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基本為2.6%、2.65%,股份制銀行存款利率整體略高于國有大行,除渤海銀行3、5年期存款利率均為2.95%外,大多數股份行整存整取定存利率3年期為2.65%,5年期為2.70%。而中小銀行在存款利率下調后,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依舊基本在3%以上,個別小銀行,比如柳州銀行、藤縣農信社、桂林銀行5年期大額存單利率甚至能達到4.05%,客商銀行、成都銀行5年期大額存單利率也能達到4.0%。
如果說小銀行的存款利率高,企業會把存款存入小銀行,然后小銀行去買債的話,那么這幾年小銀行的存款增速會提高,大銀行的存款增速會下降,那么我們可以通過中小銀行這幾年存款增速情況進一步驗證。
根據央行披露的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我們看中小銀行和大型銀行的境內人民幣存款增幅有何不同。
按照央行的分類,大型銀行指的是資產總量大于等于2萬億元的銀行(以2008年末各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為參考標準),包括工行、建行、農行、中行、國開行、交行和郵政儲蓄銀行,中小銀行指本外幣資產總量小于2萬億元的銀行。
其中,2021年,我國大型銀行的境內存款增加了63341億元,相比年初增幅是6.4%,中小型銀行的境內存款增加了88901億元,相比年初增幅是9%。
2022年,我國大型銀行的境內存款增加了111118億元,相比年初增幅是10%,中小型銀行的境內存款增加了105519億元,相比年初增幅是9.7%。
2022年,我國大型銀行的境內存款增加了113121億元,相比年初增幅是9%,中小型銀行的境內存款增加了77520億元,相比年初增幅是5.7%。
從三年的總體變化來看,2023年年末相比2022年年初大型銀行境內存款增加了356706億元,增幅是36.3%,中小銀行境內存款增加了301873億元,增幅是30.5%。
以上央行的劃分有個問題,股份制銀行里的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等事實上存款利率跟國有大型銀行差不多,他們的存款數據被統計在中小銀行里,對于以上數據有干擾,中小銀行的存款增幅的下降可能更加嚴重一些。不過以上數據還是能反映一些趨勢性問題的。
從以上數據看出,中小銀行存款增速并未如我們預料的那樣,大銀行存款增速下降,小銀行存款增速上升,數據揭示的趨勢恰恰相反:2022年以前,小銀行存款增速遠遠高于大銀行,2022年大小銀行增速相若;而2022年之后,大銀行存款增速跟2022年相差無幾,但是小銀行的存款增速則大幅下降。
從以上可以看出,可能并不存在大企業在大小銀行存款利差之間的套利情況,或者這種情況并未如理論上設想的那么嚴重。再或者2022年前,中小銀行之間利差過大,可能大企業在大小銀行之間存款套利的情況很嚴重,但是此后利率市場化改革,存款利差收窄,存款套利的情況也逐漸減少,導致大小銀行存款增速逆轉的可能還是因為疫情導致的居民和企業風險偏好下降,筆者將有另外深入討論。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張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