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通過“計答千問”服務新生2400余人,更講奉獻躬耕有情感溫度的復旦AI表達。她統籌10+場大型活動,大學也在校內外踐行責任與擔當。優秀他推出原創活動 “Seeding成長計劃”,學生探究納米介孔材料合成及其在腫瘤治療中的干部應用。
一起走進這三位復旦大學優秀學生干部的才情故事,領略“學霸”標簽之外的更講奉獻奉獻與情懷。
“計答千問”躬耕學生服務,復旦技術“回聲”緩解時代失語
“計答千問”是大學什么?
最初的創意始于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學生會成員們對于迎新季規劃安排的討論,大家認為新生手冊聚焦共性問題,優秀難以解決學生個性化問題。學生作為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的干部學生,能不能“搞點事情”?“當時正值以ChatGPT為代表的才情大語言模型火熱的時候,我提出或許可以做一個專屬復旦新生的更講奉獻對話大語言模型,用檢索增強的方法賦予大模型關于復旦的方方面面信息”,2020級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本科生王思尹說。
在和研究生實驗室團隊溝通之后,兩個團隊一拍即合,并開始一起商討下一步如何推進。從2023年8月初立項開始,到月末對話模型上線,王思尹和團隊成員利用所學技術,在一個月內完成了這項學院迎新項目。
為趕在新生報到前發布,他們不得不選擇雙線并行進行迭代。研究生團隊負責對模型進行調優改進并搭建前后端系統,王思尹負責組織學生會成員收集來自學校官網、公眾號等平臺上的新聞資訊信息,來擴充知識數據庫。在數次迭代之后,團隊成功開發出“計答千問”新生問答系統,為新生的種種困惑找到解決之道,目前已服務2400余人。
腳步不止,團隊希望問答系統在未來不局限于迎新,而是發展成為一個實時更新的專屬于復旦人的AI助手。
AI for Science是王思尹正在關注的研究方向。互聯網時代,“絕絕子”、“yyds”等熱梗充斥,針對“文字失語” 困境,他和團隊開發了“回聲”AI 工具,幫助大眾重拾文字表達能力。“回聲”AI工具基于社交媒體大眾的使用習慣,將研究問題定義為文學化短文本生成任務,根據用戶輸入圖片和文字指令輸出生成文學化的短文本。基于對互聯網數據的爬取和清洗梳理,王思尹整理出1.7萬多條圖文數據。在模型訓練過程中,他將測試鏈發布給身邊人,通過用戶的真實反饋來促進模型的迭代與優化。
通過努力,該項目申請到FDUROP“?政基金”的資助,并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發布時,我們將這一AI工具取名為‘回聲’,希望在失語和發聲之間構建起一座AI橋梁,讓文字重新勾連起我們與世界的回響。”
初入大學時,王思尹還在摸索大學生活的節奏。等到大三時,他在專業學習、學科競賽中已游刃有余,斬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一等獎,并入選復旦大學“卓博計劃”。
大二上學期,王思尹加入復旦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跟隨黃萱菁、周杰教授開始關于自然語言處理(NLP)的研究。文獻調研、研究方案制定、實驗、論文撰寫……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OLING 2022(自然語言處理國際權威會議,CCF-B)發表長文,用因果干預的方式促進隱式情感分析問題的解決。
“很高興被新加坡國立大學的Next++組引用,這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引用。同時,我也收到其他高校的郵件,詢問實驗細節并希望跟進我們的研究。”在學術道路上,王思尹鋒芒初露,正在被看見,被欣賞。
是主席團中堅力量,也心系“無窮的遠方”
“對于2023年‘醒目’十大歌手,我是抱著一定要做好、做新、做大的決心去的。” 2020級法學院本科生、復旦大學學生會原主席團成員沈佳懿說。
作為主席團成員,沈佳懿參與統籌了10+場大型活動策劃并成功落地,活動范圍輻射全校師生,活動受眾超2萬人次。其中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十大歌手大賽的策劃與籌辦。自2022年的寒假開始,她和團隊成員就在不斷構想主題和賽制,力求做出新意。活動過程中,團隊成員克服很多難題,譬如第一次以操場音樂節的形式進行賽程,邀請校友重返比賽現場……沒有經驗可以參考,他們就自我探索、多方請教,并一一協調落實各處細節。“每一場賽程后,看到同學們的好評,我們感受到被肯定和被需要。”沈佳懿說。
除了“十大歌手”之外,在旦林匹克、院系杯等全校性活動,以及院系運動會、法律人之夜等院系活動中,都能看到她為每一場校園活動竭盡全力的身影;她也在開學典禮、迎新服務、升旗儀式、校園文化建設座談會、學生代表大會等活動中服務同學、建言獻策,以 “螺絲釘”精神,投身校園文化建設。在校三年來,沈佳懿交出累計志愿服務600多小時的“成績單”。
而作為法學院學生,她時刻牢記學生本色,用專業知識積極服務他人。在校內,她曾參與“小援說法”與復旦大學學生法律援助中心,幫學生排憂解難。在校外,她前往楊浦區法律援助中心,擔任法律咨詢志愿者。在此期間,她完成了法律系列廣播的創制,將自身所學從“輸入”變成“輸出”。
做好學生干部工作之外,沈佳懿從未懈怠學業,持續夯實專業基礎,提高法學素養。保持成績優異的她,曾獲徐增壽獎學金、本科優秀學生獎學金二等獎,連續三年獲評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共青團員、優秀共青團干部等稱號。
沈佳懿在云南永平支教時和小朋友們的合影
走出校園,沈佳懿也在盡力有一份光,發一份熱。復旦與永平攜手十余年,她跟隨學院,前往云南永平縣水泄鄉進行“掛職、支教、普法、調研”四位一體社會實踐活動,期間完成調研報告《法治課程在云南永平水泄鄉中小學的建設現狀社會調研》,獲評“優秀志愿者”稱號。她還曾組織參與8項社會實踐活動,參與籌備社團赴西藏志愿支教、愛心義賣等活動,生動詮釋當代青年如何踐行“無窮的遠方,無盡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邁出這些步伐無疑是困難的,但是也是值得的、有價值的,這些和大家一起奮斗的回憶,異常寶貴,會在記憶的長河中閃閃發光。”
發起“Seeding成長計劃”,立足專業致遠求新
“書院的建設離不開源源不斷的有生力量,我希望書院能有一個系統化的學生工作骨干人才培養計劃,就創新發展了希德自管會的人才培養體系,推出原創活動 Seeding成長計劃。”談起創設這一項目的初衷,化學系2020級本科生、第十一屆希德自管會執行主席沈嘉城說。
Seeding成長計劃每屆招收30名有志于為書院服務的新干事,進行為期一年的全方位培訓,設置技能培訓、實踐應用、團隊拓展三大板塊課程,助力干事全方位成長。
技能培訓在承接原有Seeding內培課程的同時,增加內培嘉賓與干事們的互動,提高實操能力;實踐應用板塊通過中期作業與結業作業讓學員們親身體會活動策劃和宣傳的過程。去年,沈嘉城又進一步創新活動形式,結合德智體美勞五維育德體系,設計開展系列子活動,增加學員們的歸屬感與凝聚力。為了“以老帶新傳幫帶”,沈嘉城邀請主席團成員擔任小班主任。“在與學員交流過程中自己收獲頗豐,感受到他們的熱情,看到他們的創意,為豐富書院活動提供了思路。”
在專業學習和學術科研上,沈嘉城熱情充沛,求是拓新。大學三年,他專業排名第一,榮獲包括國家獎學金、寶鋼優秀學生獎學金和上海市獎學金在內的8項獎學金。
自大一起,沈嘉城就加入了趙東元院士課題組,進行學習研究。在參與NSFC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時,他關注到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提升,癌癥越發成為人類醫療健康的重大威脅。“現有的治療方法和化學的關聯主要在有機化學、化學生物學等領域,我很好奇一些傳統意義上和生命活動并不相關的無機化合物會和生命體產生怎么樣的作用”。結合所學知識、課題組的經驗以及與合作導師多次深入探討,他以《氧化鈰基非對稱納米介孔材料用于增強化學動力學治療》為選題,探究納米介孔材料合成及其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研究獲得NSFC經費資助(10萬元)。
“在主持項目進行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科研工作者的不易,很少有課題和實驗會一直一帆風順,在實驗過程中我也時常會遇到困難。”該項目需要開展一些細胞實驗來驗證治療效果,對操作水平有較高要求,然而沈嘉城本科所學以化學相關課程為主,在一開始的操作過程中難免會捉襟見肘。在師兄師姐的幫助下,沈嘉城勤加練習,很快就能熟練、科學地進行操作,從而逐漸推動課題的完成。
目前,項目計劃的納米介孔材料的合成與負載已完成,其治療效果的優越性也已得到初步驗證。
作為“大神答疑”團隊核心成員線上線下服務答疑兩年,志愿服務逾300 個小時,主持8項社會實踐……深耕科研、服務社會,沈嘉城一直在路上。
制圖:實習編輯:蘇堯祎責任編輯:李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