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培育“本土良種”
擁有“花園學校”美譽的蘇州蘇州大學在校園環境上無疑是一所綠意盎然、花開四季的大學打造生態園,蘇大人事處姜存祿處長告訴記者,蘇州大學也是一座適宜于人才成長的“生態園”。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蘇州大學黨政領導就意識到人才是強校的根本,尤其是青年教師和科研工作者,更是蘇大得以長足發展的不 竭源泉。因此,從1993年開始,蘇大就有針對性地選拔優秀青年骨干教師進行重點扶持和培養。在江蘇省實施“333工程”、“青藍工程”之后,蘇大又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每兩年挑選100名中青年學術骨干和200名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對培養人選通過項目配套資助、選聘導師、在職進修、攻讀學位等方式進行培養,對成績突出者給予重獎,對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淘汰。這些措施的實施在10年后的今天已顯示出其卓越成效。
今年3月在國內啟用的第二代身份證令海內外矚目,其視讀防偽技術攻關正是蘇州大學信息光學研究所所長陳林森教授負責的課題組完成的。陳林森在1986年獲得碩士學位后留在蘇州大學工作,1995年成為蘇大第二批中青年骨干培養對象。那時候,30出頭的他已是中國光學、光電子協會激光分會最年輕的理事,獲得了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中國高新技術博覽會金獎等多項獎勵。2002年,他的科研成果“高品質模壓全息制品的制版系統及生產技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憑著多年努力獲得的輝煌成績,他被評為“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
誠心引進“域外名品”
今年4月,蘇州大學舉行了首位特聘教授授聘儀式,來自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終身教授樊賽軍博士接受了聘書,這位在美國乳癌研究界頗具盛名的青年才俊將擔任蘇州大學放射腫瘤學實驗室主任。這是蘇州大學出臺“引智”政策,誠心引進“域外名品”的又一重大收獲。
為了進一步提升辦學層次,蘇大在加大師資培養力度的同時,制訂了一系列“引智”政策招納賢才。去年12月,蘇大出臺了《關于實施特聘教授制度的暫行規定》,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學術造詣高深、發展潛力巨大、年齡一般不超過45歲的學術精英擔任特聘教授。受聘到蘇大工作的特聘教授除享受工資、福利外還可獲得特聘崗位津貼5萬~10萬元,并可享受數十萬元購房補貼以及10萬~1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
樊賽軍畢業于蘇州醫學院放射醫學系,他的研究成果一直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北京、上海的一些知名高校和蘇州大學一樣,都將他列為“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招聘目標。為在人才引進競爭中取勝,蘇大竭盡所能為他提供良好的科研條件和生活待遇,在尚未建成的新校區,校方已為他的實驗室進行了科學規劃。最后,由于“長江計劃”運行的暫停,蘇大最終以特聘教授的待遇搶到了這位賢才。
百花齊放春滿園
一個良好的生態園是有層次的,既要有一枝獨秀的名品,又要有百花齊放的繁榮。如果說,通過重點培養成長起來的一些國內外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是蘇大人才生態園里艷麗奪目的奇葩,那么,在蘇大開展了多年的“博碩士工程”則為營造“百花齊放”的氛圍起到了引領作用。
為鼓勵青年教師報考博碩士研究生,學校參照人才引進規定,提供科研經費,對獲得博士或碩士學位者在競聘崗位時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對于年齡較大的教師,校方鼓勵他們通過訪問學者的形式不斷更新知識,提高學術水平。在該工程的催化下,該校近5年已有近300人獲得相應學位,159人參加其他形式的培養進修。另外,學校盡可能地創造機會通過國家公派、省公派、單位公派、校際交流等形式,近5年來派遣215名教師出國深造,回歸率達98%以上。
在蘇州大學,教師的收入似乎讓人“看不懂”,即使在同一個教研室,一些低職稱教師的年終津貼有時候要超過高職稱的教師。對于這樣的現象,姜處長解釋說,這正是蘇州大學近年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教學、科研的實績來確定教師的崗位級別,并根據教師履行崗位職責的情況來發放校內津貼的分配激勵機制。在這些措施的激勵下,年紀輕、職稱低的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從事科研,發表高質量的論文來爭取考核加分而獲得獎勵。崗位聘任制度使一流的人才得到了一流的待遇,充分調動了廣大教師特別是一些有潛力善創新的年輕骨干教師的積極性。在人才資源得以充分開發的同時,蘇州大學整體科研實力也凸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以實施崗位津貼的2002年來說,到賬的科研經費、省級以上科研項目及被SCI檢索的學術論文數與2000年相比均翻了一番。到2003年,該校已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也達到了63個,由此帶動蘇大整個學科建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格局。
摘自:科學時報 (2004-09-07 14: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