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李政在“?政基金”設立二十周年之際,道復旦新為感念李政道先生對復旦大學的書座關懷與指引,復旦師生自發組織編纂一本畫冊,舉行回顧李先生與復旦之間的李政往事。歷經五年,道復旦新畫冊《李政道與復旦》于今年6月正式出版,書座作為復旦獻給李政道先生、舉行獻給“?政基金”25周年禮物。李政
11月17日上午,道復旦新《李政道與復旦》新書座談會在復旦大學舉行。書座李政道先生代表、舉行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研究員王垂林,李政中國科學院院士、道復旦新副校長馬余剛,書座編委會主編、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原副校長孫萊祥致辭。李政道先生長子、香港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李中清,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原副校長周魯衛,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陶瑞寶,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孫鑫,及編委會、歷任?政學者、望道學者、物理學系代表出席座談會。
“復旦,從今以后為我母校。”
2019年2月,李政道先生在家中細細地翻看著手中的畫冊,不時停下來提問關于某照片背后的故事。受編委會委托,王垂林將畫冊清樣帶到美國請李先生審閱。“先生一頁頁看得很仔細,并說這些照片激起了他很多回憶,照片中很多都是他的老朋友。”
在為畫冊正式題詞前,先生在白紙上草寫了很多遍,練習了很長時間,才一筆一劃在扉頁上鄭重地寫下:“?政精神,旦復旦兮”八個字。
李政道(右)與王垂林(左)手捧樣書合影
拿著畫冊他拍了很多張合影,并給編委會寫信說:“我與復旦有著多年的來往與深厚友誼,過往種種,經編委會費心,都呈現于本書中。”
2018年,“?政基金”設立二十周年之際,編委會顧問、已故復旦大學校長楊福家和孫萊祥提議編輯一冊影集,借助現代科技,可以看到李政道先生不同時期在復旦大學留下的身影,讓廣大未能親睹李政道先生風采的讀者,借此影集遙想大師氣韻。
利用暑假,教務處遍訪校史館、檔案館、物理學系,多方搜尋,收集到百余張定格著珍貴瞬間的照片,它們回顧了李政道先生與復旦大學之間長達半個世紀的交往,也定格了復旦的發展歷程。
說起李政道先生如何與復旦結緣,要回到50年前。
1972年,李政道先生攜夫人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時,抵達的第一站就是家鄉上海。期間,他們專程參訪了復旦大學。
一年后,經周恩來總理批準,他將長子李中清送到復旦大學學習。1974年,李政道先生再度來到上海,調研復旦大學等地后深感祖國基礎科研不足的他,幾經考慮向黨中央遞交了《參觀上海復旦大學后的一些感想》一文,建議祖國要大力加強基礎科學人才的培養工作。
文中提到:“基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應從娃娃抓起, 從十二三歲的少年中選拔優秀學生進行重點培養。要像培養芭蕾舞演員一樣,較早地培養建立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隊伍。”
他的意見與建議獲得了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的肯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及復旦大學少年班的建立,就與李先生的殷切呼喚關系密切。
改革開放后,李政道先生與復旦的聯系也愈發緊密。據不完全統計,他先后造訪復旦大學十八次。“他不僅與復旦師生縱論科學與藝術,還通過設立獎學金、基金,擔任校董等方式為復旦的發展盡心盡力”,楊福家老校長在序言中寫到。
蘇步青(右)為李政道(左)佩戴復旦校徽
1982年3月18日,李政道先生再次出現在復旦校園,當天他被復旦大學聘為名譽教授,蘇步青老校長為其頒發聘書和校徽。在致辭時,李政道先生說:“復旦,從今以后為我母校。”
會后,他作了題為《隨機格場論》的學術報告。從這一年開始,先生幾乎每次到復旦都會作學術報告,1982—2005年間,共作了12次報告。報告內容不局限于物理學科,他強調科學與藝術的密切聯系,拓寬了復旦師生的學術視野。
1985年7月,我國開始試行博士后制度,198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這兩項我國科學事業重要的基本制度的建立的背后都有李政道先生的大力倡導。1985年,復旦大學開始實施博士后制度,洪志良是全國高校系統第一位博士后,他的合作導師是謝希德先生。
李政道在新落成的校訓墻前作學術報告
1995年,復旦90周年校慶日,第一教學樓旁新落成的校訓墻四周人頭攢動,復旦師生正在聆聽李政道先生題為《問和學》的學術報告。同天,復旦大學校董會成立,李政道受聘為校董會主席。
他從校訓中抽出了“學”和“志”兩個字告誡師生:
“要學怎么樣去問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學問。要對‘志’作深刻的考慮。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兒?這些問題都是年輕人必須考慮的。”
“我生在上海,上海是我故鄉,故鄉的復旦今年百歲,實是莫大的喜事。今日與各位共慶復旦大學和E=mc2百年大壽。”
2005年10月19日,為紀念“相對論”發表100周年和復旦大學建校100周年之際,李政道先生應邀在復旦大學作了題為《在上海紀念愛因斯坦及科學與藝術的關系》的學術報告,開場前他的PPT上寫下這樣一段話。
“如能對復旦有幫助,我是愿意的”
“先生的眼光非常敏銳,看得準,做得深”,提到李政道先生對復旦大學乃至整個中國的物理學教育的意義時,孫鑫在座談會上這樣說。
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國內尚未開設GRE和TOFEL考試,難以考查學生的英語水平,所以美國一流研究生院無法錄取中國學生。有感于國內學子難以出國學習,李政道先生創造性地設立了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下文簡稱:CUSPEA),每年選拔一百多位,分布60余所一流大學的優秀學子赴美學習。
李政道(左三)與CUSPEA代表團在加州理工學院召開總結會
彼時,復旦大學老校長、物理學家謝希德教授對李先生此舉鼎力支持,也推動復旦學子參與其中。李先生與復旦的深入結緣,也從物理學科開始。
“1983年度全國赴美研究生統考揭榜,復旦三考生同登數理化榜首”,1984年2月17日,《文匯報》刊登了復旦大學嚴民、李兆平、黃堅分別考取赴美研究生統考數、理、化第一名的報道。
CUSPEA并非一經推出就廣受認可。開始時,美國很少有大學認同這一項目。李政道先生為此親力親為,大到制度層面的多方改進,小到為每位學生寫推薦信,連同學生的申請書都是李先生及其家人一同封裝、貼郵票寄出的。有時信件太多,塞滿了附近的郵筒,以至于要李中清到另一個街區投遞。
不同于“一刀切’的以分數論成敗的考試,而是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來判定。“CUSPEA自1979年開始,共進行了10年。正是通過這一項目,中國留學生開始國外一流大學所認可和接受。”《楊福家傳》中也特別提到這一項目對中國教育事業的意義。
十年間,CUSPEA幫助了全國915名學子得以進入美國一流的研究機構深造,其中,復旦學子就有約200余名。如今,這些學子遍布物理科學、生物科學、金融經濟等各個行業,成為中國科學事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為拓寬復旦物理研究面并與國際接軌,楊福家校長向李政道先生提議,用他的名字來命名成立一個實驗室,李先生欣然回復:“如能對復旦有幫助,我是愿意的。”
1993年5月25日,李先生與夫人親臨上海,為“復旦大學李政道物理學綜合實驗室”揭牌。
實驗室采用特聘研究員制度,每年9月向國內外招聘。1991年1月,12名來自國內外的年輕博士成為李政道物理學綜合實驗室首期特邀研究員。
實驗室經費由謝希德校長多方籌措,依托復且大學現有的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和核物理實驗室等,以追求一流的研究成果、培養卓越的青年學者為宗旨,鼓勵多學科的專家借助這一平臺做創新研究,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在當時,這一實驗室不僅引進了不少先進設備儀器,也產出了一批一流的研究成果,培養了一流的科研人才。
正如,揭幕儀式上李政道先生所期待:
“為了祖國的年輕一代,為了祖國建立世界水平的物理學實驗室,我愿意拋磚引玉。科學研究事業的未來在年輕一代,我深深地為復旦、上海、祖國的青年們祝福。”
“我希望同學們要‘復我青年志,旦揚正義氣’”
1986年9月,還是研究生的侯曉遠和其他7位同學走上講臺,接受李政道的頒獎。
就在一年前,為激勵復旦物理學子,李政道先生倡議設立“物理獎學金”。這一倡議得到了學校的積極響應。不久,“李政道物理獎學金”在復旦大學落地生根。此后,他經常抽空出席復旦的開學典禮,親自為學生頒獎。
李政道為獎學金獲得者頒獎
獎學金授予復旦大學在物理學領域有突出成績的學生,也惠及部分優秀的中學生。采取“一次獲獎資助幾年”的發放辦法,獎學金一直發放到學生完成現階段的學習為止。在首屆頒獎儀式上,李先生題詞“復興文化,旦旦生光”,寄語復旦學生獻身科學,日復一日地努力,為國增光。
侯曉遠就是首屆獎學金金質獎的獲獎者。在當時,攻讀研究生五年來,他已與他人合作完成了近十篇論文,先后在《物理學報》等專業雜志上發表,有的已出現在《表面科學》等一些國際性學術刊物上。“獲獎并不在于獎學金本身,而是,對我繼續堅持做科學研究的極大激勵,這是一種榮譽。”
如今,侯曉遠是物理學系的教授,曾任《物理學報》《中國物理快報》編委,中國物理學學會表面物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在產出優秀成果的同時,也培養了大批學生,繼續在物理研究領域深耕。
1991年,學校出版《李政道物理獎學金紀念冊》,謝希德校長題寫書名,并在寄語中提到:“過去五年,復旦大學先后共有32位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獲得了李政道物理獎學金,極大地鼓舞了獎者,使他們在品德、學習和科學研究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他們中的不少人已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里獲得令人矚目的成果,有的還被列入了‘國際有成就領導者名人錄’,有的得到了各種資助派往國外進一步深造。”
李政道在紀念冊中寫道:“我今天用十二分的熱情,向前五屆的獲獎者表示祝賀。我更希望他們要‘復我青年志,旦揚正義氣’,不能忘記,青年要有志氣,同時,要發揚正義之氣。復旦的同學們,全中國的同學們,你們要為中國人爭氣。”
1998年,李政道教授出資設立了以他與已故夫人秦惠?的名字共同命名的“?政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下文簡稱“?政項目”),旨在支持有志科研的優秀本科學生,幫助他們了解并獲得科學研究領域工作的訓練和經驗。章程規定,基金支持的學生至少一半為女性。
自此,復旦開始了本科生的學術研究計劃項目。這是國內第一個在本科生中以“一個導師帶一個學生”為模式的科研計劃項目。
項目之下,不少優秀本科生在學術前沿領域嶄露頭角。李政道先生就曾專門向解決了計算幾何領域十余年未決的重要猜想“Manhattan問題”的郭澤宇同學致信祝賀。
2003年,為使更多優秀學子有機會參與學術實踐、見習學術研究的全過程,開展了FDUROP的望道項目,將?政項目的理念覆蓋到更多的學科,讓更多的學生在嚴謹的學術研究過程中受益。
李政道、楊福家及“?政學者”在哥倫比亞會談
2014年4月,在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間教室里,楊福家老校長和復旦七位“?政學者”以及在美國學習的部分“?政學者”與李政道先生圍坐在一起。“?政學者”們向先生匯報各自的學術經歷和工作成績,也聆聽先生的教誨。
原定計劃半個小時的見面匯報,由于現場氣氛的熱烈被延長至近3小時。李先生還為由教務處指導,FDUROP學者主辦的雜志《為學》欣然題寫了“求知”二字,送給廣大在學術道路上奮進的復旦學子。
“在李先生捐贈的?政項目中,復旦是第一個來面對面與先生介紹學術成果,表達對李先生的感激之情的學校”,王垂林在座談會上說。
提起父親與復旦的這些往事,李中清有萬千思緒。“由于父親自身的經歷,他始終覺得自己有責任推動國內理學學科自身以及人才培養、考試制度等發展。從上個世紀70年代回國,他與復旦的50年,也是他對祖國教育事業傾心盡力的縮影。”他希望,能有更多人來書寫父親與復旦的這段歷史,讓更多人能了解這些故事,將彼此的情誼延續。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有一些故事和精神,總會穿越如梭歲月,長久地保存。這,也是這本影集的意義和價值。”楊福家老校長在序言中如是說。
更多關于李政道先生與復旦“?政項目”的故事,請閱讀:《本科生如何開啟學術之路?這個基金成立25周年,資助1031名復旦本科生》。
制圖:實習編輯:羅鈺責任編輯:李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