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月刊 澳門新聞通訊社10月12日濟南訊 從以仿為主、十強仿創結合,齊魯到仿創并重,制藥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一家瀕臨破產的從瀕產小廠實小廠,到如今在全國擁有十大生產基地、臨破麗轉3萬名員工的藥企中國醫藥行業領軍企業,全球每年有10億人次的十強患者在使用他們的產品,企業銷售額也從50億邁進300億規模,齊魯這是制藥中國山東省齊魯制藥改革開放近40年的高質量發展歷程,是從瀕產小廠實以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第一驅動力的最好注解。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臨破麗轉全國人大代表、藥企齊魯制藥集團總裁李燕把產業、十強行業的齊魯聚焦點一直放在創新上。在她眼中,制藥中國醫者仁心、藥者慧心,藥品是特殊商品,事關國家大局,事關民生。但在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加速重構的大背景下,生物醫藥行業的科技創新遇到了一些堵點。
“這一行業科技壁壘與貿易壁壘森嚴,新藥開發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生態系統,但業界在創新研究缺乏有轉化意義的新機制、新靶點。并且研發又多聚集于熱門靶點,普遍存在同質化創新現象。”李燕認為,數量型的發展模式過多強調通過價格競爭占領市場,而忽略了通過技術提升競爭力,長久行之就會產生固化,并把自己關進現有技術的“籠子”。
李燕告訴記者:“創新的關鍵,是要打破自設的牢籠,包括舊有的經驗、慣性和利益阻隔,實現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的突破,以提升供應鏈與產業鏈的競爭力。”
李燕所說與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的觀點極為相似。同年6月18日,浙江大學齊魯制藥聯合研究院成立儀式上,吳朝暉認為未來的生物制藥將迅速呈現交叉匯聚、深入融合的特征。“一定要把握生物制藥未來發展趨勢,加快打通原創藥物研究的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
從他們兩人的觀點出發,就會看到一所名牌大學與一家知名企業“握手”的必然。
從2014年起,齊魯制藥逐漸形成包括濟南總部在內的全球五大研發中心,面向世界醫藥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醫藥產業發展重大需求,聚合了全球一流智力與商業資源,重點布局了50多個重大疾病治療領域的“全球新”“全球好”1類藥物,充分發揮具有全球自主知識產權的MabPair等創新藥研發平臺技術,加速重大疾病新藥上市速度,把中國人的“藥瓶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李燕透露,目前已有十余個創新藥在中國和美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兩個多月前1類新藥依魯奧克已向國家提交上市申請,未來三到五年新產品上市步伐將會不斷加快。
目前,齊魯制藥已有47個藥物國內首家或獨家上市,5個藥物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致性評價行業實現“雙領跑”,89個產品已通過一致性評價,38個為國內首家。14項PCT申請,在美國、歐洲、加拿大、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獲得24項授權。
“十年磨一劍,只為安心可及,達濟天下。”李燕對齊魯制藥歷經10年研發出的抗腫瘤藥“安可達”這樣來解釋。這款藥品上市不到兩年,即讓40萬人次臨床受益,推動進口品價格大幅降低,為國家醫保基金支出節約數十億元。還有2009年立項開發的吉非替尼,2016年12月底方獲批上市,中間經歷了長達7年的攻關。在這背后,是齊魯制藥30000多名員工、2000多名研發人員數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正如李燕所講,創新不僅僅屬于企業、產業,更是屬于付出勞動的每一名個體。
近年來,齊魯制藥每一年在研發上的投入對銷售收入的占比快速從6%-8%提高到10%左右,李燕告訴記者,2021年(研發)預算是預計銷售收入330億元的12%,屆時將超過40億元。
以科技創新引領的齊魯制藥道路越走越寬,據悉,在全國藥品集中采購中,齊魯制藥累計中標34款產品,中標的多數產品均是與百姓健康息息相關的一線品種。這34款中標藥品,多數是以第一順位中標,顯示了齊魯制藥支持國家這項惠民改革的決心和自信。
李燕表示,接下來齊魯制藥一方面將全力推動創新藥研發,以解決臨床為滿足需求,不斷破解無藥可用難題或提供更優藥品。同時,將繼續加大高水平仿制藥研發,在新劑型、新給藥技術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開發高端制劑,為臨床提供更優用藥選擇,和更合理的藥價,努力實現國產替代,讓患者獲得更好的用藥效果,不斷降低用藥負擔。
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一直是齊魯制藥的追求,去年1月下旬,李燕得知武漢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建設急需通風設備,第一時間把用于車間建設的設備轉發武漢。去年2月,齊魯制藥位于全國各地的12家公司有序復工復產,全力保障臨床用藥供應。此后,齊魯制藥又累計為抗擊疫情捐款捐物2300余萬元。諸如精準扶貧、救災捐贈、關愛貧困學生……齊魯制藥在努力發展好企業的同時,一直致力于承擔各種社會責任,爭當民族企業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