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7年第一季度,成均彩電彩電行業力求向高端化轉型,價低但據中怡康數據統計,于元高端化似乎只是高端個噱頭?
進入2017年后,為噱彩電業整體發展并不樂觀。成均彩電中國彩電業目前面臨著巨大壓力:一方面,價低面板等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的于元態勢沒有減緩;另一方面,在尺寸增長的高端同時,產品均價沒有得到相應提高,化淪行業處于“增量不增收”的為噱局面。
今年第一季度,成均彩電中國彩電行業步入了近年來最為艱難的價低一個時期。中怡康數據顯示,于元彩電市場整體銷量和銷售額均下降10%以上,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非常大。在經歷“損人不利己”的價格戰后,包括互聯網品牌在內的彩電企業都曾高喊向高端轉型,但從中怡康最新的數據來看,只有海信等少數幾家企業在堅定執行這一戰略,行業里真正的“行動派”并不多。
Top20 品牌,近50%品牌均價低于3500元
釘科技注意到,中怡康3月數據顯示,在銷量top 10品牌中,有3家企業的的平均單價是低于3500元,其中康佳平均單價為3057元,海爾平均單價為2204元,PPTV平均單價為1869元。
而如果放寬到銷量top 20品牌,則產品均價低于3500元的增加到9個,除去康佳、海爾、PPTV之外,三洋、先鋒、飛利浦、影逸、KKTV、樂華的均價都低于3500元,其中不少品牌單價甚至低于2000元。
這意味著,在銷量top 20品牌中,有接近50%的品牌均價低于3500元,平均單價低于2500元的品牌,釘科技統計也有6家,占比超3成。
在很多品牌都高呼高端化轉型的同時,實際上通過中怡康數據不難看出,行業內很多品牌都只是口頭上喊喊口號,并沒有在實際行動上體現出來,價格戰仍是這些品牌倚仗的武器。
外資品牌均價優勢明顯,國產品牌唯海信突破4000元
近年來,業界都在唱衰外資品牌。如果從銷量來看,外資品牌整體上的確不如國產品牌。不過,外資品牌的銷售額占比明顯高于銷量占比,其中銷售量占比近25%,而銷售額占比則在30%以上。這也反映出外資品牌在產品均價方面明顯高于國產彩電品牌。
看看主流的外資品牌:三星的銷量排名僅在第八位,但均價高達7306元;索尼銷量排名第九,均價高達7366元;夏普雖然被富士康收購后放低了價格姿態,銷量沖到第五名,但均價仍有3977元;LG 的銷量滑落到了10名以外,排名13,但均價也高達6491元。
相比國內品牌的3516元的平均單價,外資品牌的平均單價為4881元,差距非常明顯。
不過,國內品牌中,也有個別品牌表現突出,比如海信。海信3月的銷量和銷售額均排名第一,更難能可貴的是,海信的產品平均單價4179元,是所有國內品牌中,平均單價唯一突破4000元的品牌,也是最接近外資品牌平均單價的品牌。
高端不能只是噱頭,價格戰不應再持續
雖然行業發展面臨諸多壓力,但低價已經證明不是突破發展瓶頸的理想方案。高端化轉型,不能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不能僅作為市場宣傳的一個噱頭,而是應該當做一個堅定的戰略予以貫徹。
國內品牌的領軍企業,在高端化方面應該率先帶頭。海信的成績證明:只有做不好的企業,沒有做不到的市場。
釘科技認為,海信堅持的高端化、大屏化、國際化等策略對國內彩電品牌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對于互聯網品牌而言,必須結束低價低品質的價格戰,而是回歸商業競爭的本質,用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重新定義市場,獲得正向現金流和持續運營的可能;
對于傳統彩電品牌而言,應準確判斷未來技術發展趨勢,更加注重核心技術的積累研發,迎合消費升級下高端、智能的消費新需求,站在全球市場的高度布局生產、制造、研發和營銷,共同釋放中國品牌的璀璨一面。
在高端化轉型方面,彩電企業必須做積極的行動派,而不是空洞的理論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