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小區的室外水設給排水工藝由于小區位置、作用不同而與建筑內給排水工藝、計特城市給排水工藝均不同,室外水設有其獨特之處,計特故稱為城市與建筑的室外水設交界處。本文介紹了廣州大學城中大教學區室外給排水設計基本情況,計特重點介紹綜合管線設計和室外給排水管材選用及施工特點。室外水設
關鍵詞:綜合管溝 覆土厚度 建筑小區
0前言
小區給排水的計特設計既要與大市政給排水管銜接好,又要與建筑單體進戶管銜接好,室外水設同時要處理好一期和二期工程的計特設計深度??梢詤⒖嫉氖彝馑O設計規范有《室外給水設計規范》、《室外排水設計規范》、計特《居住小區給水排水設計規范》、室外水設《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等,計特在設計中要準確運用規范,室外水設知道其適用條件。筆者完成了此次廣州大學城中大教學區室外給排水工程的規劃、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一系列工作,對小區給排水的設計程序比較了解,現和廣大讀者交流一下小區給排水的設計經驗,以期共同提高。
1工程概況
廣州大學城西鄰洛溪島、北鄰生物島、東鄰長州島。與琶州島舉目相望,規劃研究范圍43.3km2。距廣州中心約17km,距市橋約13km,距廣州新城約17km。
2001年,廣州市編制完成了《廣州市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規劃確定東、南部為中心城區發展的主要方向。確定中心城空間布局的基本取向為:北優、南拓、西進、東聯。
廣州大學城是廣州市南拓軸上的重要節點,是廣州信息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南地區高級人才培養基地、科學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以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型技術產業基地之一,是學、研、產一體化發展的面向21世紀的信息化生態型城市新功能區。
廣州大學城的設計共分為五個組團,中山大學屬于第一組團,而中山大學的設計又分為教學區和生活區兩個區。教學區室外給排水的設計主要是室外給排水管道和附件的設計,其中給水管線4條(兩條生活、兩條消防),排水管線2條。生活管線從大市政給水管網上引入,消防管線從圖書管的小區消防加壓泵房中引出,為保證供水安全性,給水管線均沿教學區環路環狀布置。管網收集教學區后分散排入大市政管網,雨水經雨水管網就近排入教學區內水體。此次設計積極響應了廣州大學城“一流的規劃、一流的設計、一流的建設、一流的質量”的建設要求。
2管線綜合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道路下的市政管線也日益復雜。為減少道路二次開挖現象,維持人們的正常日常生活,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費,在專業管線設計前要宏觀控制好市政管線。
國外及國內某些城市利用綜合管溝來解決這一難題。這種做法對交通特別繁忙、不允許隨時開挖及地下空間特別狹小路段尤其有利,但是綜合管溝也有弊端:一次性投資大,各管線的 主管單位不同而很難協調,管溝內部的通風、防火、排水等問題很難妥善處理且其斷面尺寸也很難預測。鑒于以上問題及結合南方城市的特點,作者認為在一般道路下可不設管溝,而是通過合理安排管位、合理控制管線標高、性質類同管線做成小管溝等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2.1道路上管位布置
教學區內主環路寬16m,只有車行道和人行道,無快、慢車道之分,在道路兩邊為綠化帶。根據《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 50289—98)(以下簡稱《規范》)規定,此道路只需在單側配管,管位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中大教學區道路管位布置
由于雨、管管徑較大且埋深較深,故將其布置于車行道下。給水管管徑小、埋深淺且是壓力管道,檢修頻率高,一般設于人行道下,因此在兩邊人行道上分別設置兩條給水管且靠近道路中心線一側。電力、電信管分設在兩側人行道遠離道路中心線一側。
2.2管線高程控制
合理安排好各管線平面位置后還應合理控制各管線高程。一般來說,從上至下管線順序依次為電力管(溝)、電訊管(溝)、煤氣管、給水管、熱力管、雨水管、管。此次設計電力管(溝)一般深為1.2m左右,電訊管溝深為1.3m,將煤氣管控制在1.4m左右,給水管覆土控制在1.0m左右,而將雨、管起點覆土控制在1.5m左右,在高程上使各管線基本相互錯開。若管線在高程上相碰,則遵守“壓力管讓重力管、小管徑讓大管徑、支管讓干管”的原則。
2.3管線間距控制
《規范》規定,一般市政管線之間的最小垂直凈距為0.15m,個別管線如電力管溝與其他管線最小垂直凈距為0.50m,這在實際工程操作時很難做到。一般管線凈距>0時即可施工,《上海市排水管道通用圖》在排水管道之間凈距大于零且小于管道基礎厚度的情況下采用管道混凝土方包加固,因此在市政管線綜合規劃時,除電力管線同熱力及燃氣管交叉時最小垂直凈距爭取控制在0.5m外,其他管線綜合規劃時的管線最小垂直凈距>0即可。此次設計中有部分管線很難避開則做成交叉井形式,將管線直接穿過交叉井,而雨水管線在井中斷開(見圖2)。
圖2 雨、管交叉井的做法
對于小管徑壓力管線與重力管線交叉無法避開時,可采用4個45°彎頭繞開(見圖3)。
圖3 壓、重力管交叉時的做法
若該壓力管為給水管且從重力管上方走行而覆土厚度不夠時,可從排水管下方走,但給水管須做鋼套管以免水質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