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的黑色黑色眼睛中基本沒有彩色視網膜,只能看到黑白和黃藍兩種顏色,狗狗狗拉因此黑色在狗狗眼里應該是眼里顏色一種比較暗淡的顏色。但是什顏色狗屎,狗狗有非常敏銳的黑色黑色嗅覺和聽覺,所以他們更多地依賴于這些感官來辨別身邊的狗狗狗拉事物。
你有沒有想過,眼里顏色動物眼中的什顏色狗屎世界,到底是黑色黑色什么樣的?
狗的世界里只有兩種顏色,貓雖然捕獵能力很強,狗狗狗拉其實六米之外什么都看不清。眼里顏色山羊看到的什顏色狗屎一切都是全景模式,鳥類眼中的黑色黑色黑色烏鴉,其實全身羽毛五彩斑斕。狗狗狗拉
左:人類看到的眼里顏色鳥 右:鳥看到的鳥(示意圖)
和人類相比,很多動物的視覺能力都非常奇特,總有某一方面比人類更強,比如夜視能力、運動視覺等等。
為什么高空的老鷹能隔著幾公里準確看到你?牛是不是真的一看到紅色就會發怒呢?
金雕從高空發現獵物進行捕獵
能看到自己的后背
現在,你可以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面前能看到的東西上,有沒有發現,除了眼前的東西,周圍都是模糊的?其實人類能看清東西的視角范圍并不大,只有在一個扇形區域內,你的視線才是清晰的。
普通人雙眼的水平視角最大能達到190度,兩只眼睛重合的視角在124度左右,而清晰的視角范圍只有60度,如果要專心閱讀、看手機,那清晰的視角更是縮小到只有10—30度,超過這個扇形的范圍所看的東西都是模糊的,也就是常說的余光。
人類眼睛的上下和左右視角范圍
和人類相比,被圈養的牛、羊、馬這些食草動物,視角可比人類寬得多,甚至在它們低頭吃草的時候,腦袋不用動,就能直接看到自己的后腿。
比如綿羊的視角大概在200度以上,而山羊能達到最大320度的視野,只有正后方一小塊區域看不到。陸地哺乳動物里,馬的眼球是最大的,它們的兩只眼睛加起來,視角甚至能達到350度,只在雙眼中間和身后有非常小的視野盲區。
山羊在吃草的時候,兩只眼睛分別在看身體左右
除了家畜,很多野生的有蹄類食草動物視角同樣很寬,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它們都長著扁長型的瞳孔,山羊的“一”字型瞳孔就是典型;二則是因為它們的眼睛都長在腦袋兩側。
因為光線強而縮成了一字型的山羊瞳孔
之所以會長成這樣的眼睛,原因和它們的食物有關。植物纖維消化起來很慢,為了獲得足夠的營養,這些食草動物每天都要花費大量時間來進食,而在吃東西的時候它們不得不停在原地,很容易被捕食,所以才進化出這樣的眼睛,用來隨時注意獵食者的行蹤。
草食動物的眼睛都在兩側,肉食動物的眼睛在正前方
如果說人類的視野是一張普通的方形照片,而這些食草動物的視野就是一幅全景照片,這樣的視野要是放在人類身上,那就是你在向前看的同時,余光就能看到自己肩膀后面的東西。
這是人看到的范圍(示意圖)
這是食草動物看到的范圍(真實視角范圍應該更大一些)
和食草動物相對的食肉動物就不同了,不知道你有沒有觀察過,只要是必須自己狩獵的哺乳動物,眼睛基本上都長在腦袋正前方,比如我們熟悉的貓科和犬科。
貓科頂流明星在盯著你
以家養的寵物貓為例,它們的眼球凸出,瞳孔可以放到很大,兩只眼睛的視野范圍加起來能達到200度,只可惜是個近視眼,六米以外的東西基本都看不清,視力只有人類的十分之一左右。
上:人看到的 下:貓看到的
不過貓的動態視力比人類強得多,可以準確鎖定亂飛的小蟲子、飛速逃竄的老鼠,所以它們才能做到用近視眼去捕獵。
另外,像雕、鵟、鷲這樣白天活動的猛禽,它們的視野是類似球形的,范圍寬廣,并且眼球內負責處理光信號的細胞比人類多了很多倍,換算成人類視力,那就是站在五十米外都能看清視力表最后三行,甚至有記載稱老鷹在十公里外都能準確發現山坡上的小羊。
猛禽的視角類似球形全景鏡頭,沒有那么夸張,但同樣大小的圖片,球形鏡頭能容納更多細節
黑白灰和五顏六色
牛看到紅色的東西會非常暴躁,所以斗牛士總要扯著紅布在牛眼前晃動。為了不刺激到牛,穿了紅衣服的人在村里都要躲著牛走。
這個傳聞其實并不正確,斗牛場上的牛本身就是未閹割的種公牛,使用特定的方式讓它在上場前攻擊性達到最高,到了斗牛場上它們去攻擊斗牛士,都是因為那塊布一直在眼前晃得它暴躁,其實換成任何顏色牛都會攻擊,只是紅色最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達到表演效果。
斗牛的這塊布叫“布萊卡”,粉黃色同樣能斗牛
而牛為什么不會被紅色激怒,其實是因為它們的眼睛識別不出紅綠兩種顏色,絕大多數時候,牛只能看到不同程度的黑白灰顏色,加上一些藍色和黃色。
和牛一樣,其實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色盲或者色弱,只有人類和靈長類親戚能辨別的顏色要多一些。比如狗的色盲程度和牛差不多,不過它們可以通過明暗不同的灰色調來分辨顏色,所以經過訓練的導盲犬依然能帶著盲人過紅綠燈。

左:你看到的 右:狗看到的
而家貓是個色弱,它們辨別顏色的能力并不高,近視眼加色弱換來的是更強的動態視力和夜間視力,不能準確區別顏色對它們來說并沒有任何影響。
和大部分都是色盲的哺乳動物不同,鳥類眼睛里的世界可比人類艷麗得多,它們甚至可以看到人類看不見的紫外線和磁場。
Human vision:人的視覺 Bird vision:鳥的視覺
在哺乳動物的眼睛里有一種類似錐形的細胞,負責將進入眼球的光信號處理好送到大腦,讓人看見不同的顏色,叫做視錐細胞,不同形狀的視錐細胞可以感知到不同的顏色。
人類的眼睛里,就有感知紅、綠、藍三種顏色的視錐細胞,很多哺乳動物只有兩種,而日行性鳥類卻基本都擁有四種視錐細胞,多出來的一種就能感知到紫外線。
你覺得它看到的會是什么?
人類的三種視錐細胞就能讓人分辨出差不多100萬種顏色,而在鳥類眼中,整個世界的顏色更加豐富,甚至于推動了鳥類羽毛往更加五顏六色的方向進化。
比如在人類眼中烏漆嘛黑的烏鴉,在同類眼里可是個花里胡哨的彩色鳥,越漂亮的雄鳥越受雌鳥歡迎,能留下更多后代,這就讓鳥類越進化,在同類看來就越艷麗。
北美麗彩鹀(wú),一種五顏六色的小鳥,在鳥眼里會有多艷麗?
人類只有借助儀器才能看到的紫外線,在鳥的眼睛里到處都是,它們可以光靠視覺就準確找到食物、獵物和自己的配偶,普通人完全無法想象鳥類眼里的世界要有多么五光十色。
另外,有研究表明,鳥類的視覺系統里還有一套用來“看見”地球磁場的感知系統,這套系統或許就是候鳥能進行數千公里遷徙而很少迷路的原因。

對鳥來說,不同方向的磁場線形狀不同(模擬圖)
而大自然中真正能看到最多顏色的,還得是昆蟲類的節肢動物。蜜蜂和蝴蝶同樣能看到空氣中無形的紫外線,從而準確選中顏色更艷麗的花朵。
大量分布在太平洋溫暖海域的螳螂蝦,因為體色鮮艷多彩,又被叫做七彩螳螂蝦、孔雀螳螂蝦,這種海鮮的眼睛里,大部分都有十二種視錐細胞,少數螳螂蝦甚至能分辨包括紅外線、紫外線在內的16種顏色,真不知道它們眼里的世界該有多么燦爛。
螳螂蝦本身就長得五彩斑斕的
千奇百怪的眼睛
如果在夜晚遇上貓頭鷹,不僅是叫聲嚇人,還能看到它的腦袋在脖子上自由旋轉,最大角度能轉270度,幾乎是一整圈。
猴面鷹180度轉腦袋
貓頭鷹沒有外露的耳朵,只剩下了羽毛底下孔洞狀的耳道,如果掀開覆蓋著耳朵的羽毛往里看,可以直接看到它的眼球。
這并不是什么可怕的故事,事實上貓頭鷹的眼球并不是圓球形狀的,而是一種略長的圓柱形,向后延伸到了耳道里,這才會讓人看見。
灰藍色的東西就是貓頭鷹的眼球
貓頭鷹之所以會長那么大的眼睛,是因為它們是純粹的夜行性動物,總是在夜間的森林里捕獵,于是它們的眼睛干脆拋棄了分辨顏色的功能,只剩下大量能感知光線的視桿細胞,因此才有了體積很大的眼球。
為了固定這個大眼球,貓頭鷹進化出了非常強硬有力的鞏膜肌肉來固定它,這一固定就導致貓頭鷹無法轉動自己的眼睛,當它聽到聲音想去看的時候,只能轉動整個腦袋才能調整自己的視線。
動物們在野外總是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貓頭鷹的眼睛不能轉動,還集中在腦袋正前方,視野范圍遠不如其它猛禽。因此它們的脖子才發生了特別的進化,擴大腦袋的轉動范圍來彌補自己的視角。
不過,自然界里有一種動物和貓頭鷹完全相反,它的眼睛不僅可以轉,還可以兩個眼睛分別轉向不同的方向,看起來就像是機械裝置一樣,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變色龍。
變色龍的獨門絕技轉眼睛
變色龍是一種樹棲型的蜥蜴,中文學名叫做“避役”,專門用舌頭捕食樹上的小蟲子,體型只有15—25厘米,動作很慢。
對于動物來說,行動緩慢的好處是熱量消耗少,即使沒找到太多食物也不會影響自己的健康,但同樣也有一個壞處,那就是尋找獵物的時候不太方便,很可能自己剛轉過身,獵物就已經逃跑了。
剛出生的小變色龍,動作還算是很快了
因此變色龍就把自己的眼睛進化成了“攝像頭”,兩個眼睛在腦袋兩側,可以上下左右自由轉動,這樣差不多就完全覆蓋了自己周圍的空間,找起獵物來更加方便和高效。
除了這些眼睛特別好用的動物,還有一些動物走了另一個極端,就是眼睛非常不好用,干脆退化到了皮膚下面,僅剩一些簡單的眼球結構。
比如一種常年挖洞在底下生活的盲鼴鼠,長得像一條有毛的肉蟲子,眼睛的位置已經徹底被毛皮覆蓋住,這樣的眼球雖然結構還存在,但功能幾乎已經完全消失,最多只能察覺到一點朦朧的光線變化。
完全沒有眼睛的盲鼴鼠
像這樣的動物,它們就會使用別的能力代替傳統意義上的視覺。鼴鼠會撞擊洞穴聽回聲或者感知震動來“看”路,蝙蝠可以發出超聲波再接收反射回來的聲波,通過返回的速度快慢,繪制一種只有它們自己才能“看”懂的地圖。
還有很多人都害怕的蛇類,其實視力基本都很差。有些蛇單純通過嗅覺不太能準確找到獵物的位置,于是它們的視覺系統里加入了紅外感應。
紅外成像的圖片,顏色越亮的地方溫度越高
一些蛇的嘴巴周圍長著叫做“頰窩”的感溫器官,這個器官可以收集溫血動物發出來的熱量輻射,在它們腦子里顯示出一副紅外線地圖,這樣就能讓蛇準確的去捕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