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新政下,醫藥業生將再催生出新的新政下行醫藥融合一體化模式?
01 新政開啟,產業輪回
隨著醫藥新政的醫藥業生不斷推進,等級醫院的新政下行醫藥分家模式已經形成了絕對趨勢,但是醫藥業生,從藥店、新政下行診所、醫藥業生社區醫院的新政下行視角來看待將來的發展趨勢,我們又將看見另一番景象——新的醫藥業生醫藥一體融合模式即將出現。
我們都知道,新政下行中醫老字號的醫藥業生起家模式,藥店即醫院,新政下行店員是醫藥業生醫生,雷允上、新政下行同仁堂、醫藥業生胡慶余堂、九芝堂們...他們算是藥廠呢?還是藥店?掌柜,先是聲名卓著的醫生,才是低調的藥鋪老板。
其實不單中醫中藥,都是從醫藥不分家傳承而來,西醫西藥,也多有大公司當初也是靠開藥店演變而來,比如默克、GSK和武田等等,他們的發展模式與中醫中藥幾乎如出一轍。
隨著醫藥醫療產業的發展,形成了醫院、藥店、藥廠的專業化分工,但醫藥同源,本質上還是很難徹底斷離的。
特別是醫藥新政要求藥店都需要配備藥劑師,以做審方之用,這其實等同于在把藥店向診所和社區醫院的方向推進,讓一般藥店增加了許多成本。可是,我國許多藥企本身就都是工商業一體化的,既生產藥品,又有連鎖藥店,這些藥企在之前的商業模式下比較吃虧,一邊做藥,一邊又賣藥,結果兩頭不討好,兩邊都沒做大,反而落后只做藥或者只賣藥的專業化公司。
現在新的醫藥政策下,他們有了翻身的希望,因為他們受到的沖擊最小,只做藥的需要重新調整銷售布局和營銷策略,陣痛難免,只賣藥的需要加配人手,成本增加也是必然的,流通企業已經很難靠簡單的規模覆蓋和精簡成本而獲利,這就給了全產業鏈的藥企一個大機會——分食新環境下的醫藥一體化大蛋糕。
02 向專業化細分,向全產業鏈融合
化藥需要面對一輪又一輪的集采沖擊,部分龍頭藥企股價下跌,連新藥上市的利好也帶不動,就是因為集采之下,失標的失標,降價的降價,新藥進院上量的坎坷程度又遠超想象,讓資本市場不看好后續增長。
而同仁堂在本輪暴跌中沒怎么受傷,相比起去年和前年的走勢反而還上漲了,其中的邏輯,其實也很好理解:那就是新藥政下,他們是受沖擊最小的群體。
這些企業的產品短期不需要參加集采,醫院渠道的變革,對其影響也不大。至于零售渠道的限制,對專業連鎖藥店來說是利空,對同仁堂等企業則是大利好,因為同仁堂八百多家店,有五百多家都是診所性質,不太存在增加成本降低坪效的負擔。
所以,在沒有利空就是利好的當下,具有全產業鏈一體化優勢的藥企,應當是將來激烈競爭醫藥紅海里最生猛的一個主力軍,也是最容易生存下來并且壯大的一方諸侯。
類似的案例,還有廣譽遠和片仔癀以及還未上市的宛西仲景之類的藥企,它們自建渠道的營銷模式,又或者如馬應龍從醫藥生產再到自建肛腸醫院這樣的一條龍垂直體系,也許會成為將來絕大多數醫藥企業探索的榜樣。
專業等級醫院做好了看病治病的事,但他們失去了直接賣藥的機會,專業連鎖藥店做好了快速批量的商業模式復制推廣,但每個店要配藥劑師的政策,無疑會讓他們很頭疼,藥賣不出去,可以放在那里,只是放緩了存貨周轉率,但養人的成本卻是每月都有固定費用支出的,這對于以快打慢去繁就簡通過削減硬成本靠規模上量來取勝的大連鎖藥店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隨著門店開得越多,成本也會幾何級的上漲,在零售連鎖企業擴張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些企業在重壓之下,選擇了賣身的宿命。
所以,接下來的競爭,已經不是拼誰開的店多,而是拼如何轉型,向新的醫藥一體化融合發展,才能渡過這難渡的一劫。
等級醫院不賣藥了,處方外流是必然的趨勢,但流向哪里,流向誰家,這是誰都沒底,誰都不敢打包票的。并不是占據了好位置,多開幾家院邊店、多設幾家DTP就必然等攔截到處方外流的紅利。
畢竟現在資本不缺,缺的是盈利點,一旦有肉眼可見的盈利點出現,資本就會立馬蜂擁而至,去分食搶占,這其中也不免會出現接盤俠等收拾殘局的角色。
等級醫院的醫藥分離,將會促成社區醫院、私人診所和藥店的醫藥融合新模式。
也許未來的中國,又會出現以前那種藥店掌柜伙計就是大夫、前店后廠的景象。
當然,現在的前店后廠肯定不是打開藥店后門就是制藥作坊的那種模式,而是藥店的背后都是一家一家藥廠在經營,又或者那些大連鎖藥店收購了一大批小藥廠,形成一個新的醫藥托拉斯。
當然,像同仁堂這種太過純粹強調中醫體系的公司,也許會在競爭中受到用戶規模的限制,流失一大批需要西醫西藥治療的用戶群。不過現在也有不少公司,是中西醫一體化的,他們既生產中藥,又生產西藥,并且在某些病種大類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完全可以做到單科覆蓋,這類藥廠要是進行模式變革,自己做連鎖藥店,再進行相應的病癥管理,病人從等級醫院確診后,就很可能會成為他們的長期客戶,買藥、用藥、簡單的復診復查,都可以在他們這種既是藥店又像診所,更像社區醫院的地方完成治療。
簡單的院邊店和缺乏服務的DTP藥房,一開始可以搶占流量,但如果有后續可以跟上服務的由藥企專門量身打造的一體化服務場所,相較于坐等流量的藥店還是有一些優勢的。
03 去全科醫院看病,到專科診所治病
中國的醫藥分家喊了那么多年都未見成效,大體上是因為之前等級醫院都在做既看病又賣藥的事情,老百姓喜歡到具有權威性的地方去看病,然后順便就在那邊把藥也買了,貴雖貴了點,但安心。
而醫院和醫生,當然都是樂見其成對自己有利的事,醫患端如此,藥廠端就更沒有動力去做醫藥分家的差事了,藥廠只需要搞定醫院渠道,就能源源不斷的賣出藥品,而且又集中,量又大,何苦再去多做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現在情況有所不同了。
而藥店端又如何呢?以往在同一條街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家藥店,如果按照以前的經營模式,那大體上這家賣的那家也一樣有賣,甚至連品牌價錢都沒差別。
以后,各家藥店很可能會走向差別化的競爭方向,這家主打糖尿病,那家就主營心腦血管,進行交叉錯位,既能更專業的服務好患者,又不至于惡性競爭搞到大家沒飯吃。
最重要的,還是在無法提升坪效業績和降低人工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點優勢來獲得穩定客源。
目前幾大主流連鎖藥店,大家都只知道他們什么藥都賣,也許再過幾年,它們身上就會有一個特定的標簽:買什么藥該上XXX去,它們不但便宜,還專業。人們談論它們,也不再是誰家今年多開了幾家店,而是它們在某類藥品領域占比提升了多少。
至于廠家,在醫藥分開的背景下,將來的醫藥行業,想必也一定會有這樣的廠商存在——具有鮮明特色、能夠單獨長期穩定跟蹤服務的病種,又具有強勢地位的管線品類支撐,與其到處各種渠道摸魚,不如干脆自己挖塘養魚。
在藥品使用服務上,藥企可以有更多的探索和嘗試。
每個時代都有其局限性,以前無法成功的商業模式,也許會在將來大放異彩,以前無比輝煌的商業模式,又可能在將來陷入沉寂。醫藥分家的新政之后,是否又會出現新的醫藥融合模式?且讓我們翹首以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