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日子,淺析其難B2B似乎又火了點兒。線交自然,易何還是賬期老大阿里帶動的。一個94備貨節,難題一個41億,淺析其難搞得行業內熱血沸騰,線交似乎沉寂多年的易何B2B終于找到了方向,在線交易的賬期前景可拯救全行業于水火。
為什么B2B一定要奔線上交易呢?我們可以從中國電子商務的難題市場特點說起。
有數據表明,淺析其難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超過80%的線交交易額都是由B2B貢獻的。商務部的易何統計數據,2011年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到5.88萬億元,賬期約占GDP的難題12.5%,其中看上去紅紅火火的網上零售交易額其實只有0.78萬億,而剩下的約5.01萬億就是由默默無聞的B2B貢獻的。2012年的情況如何呢?總交易額突破8萬億,其中約6.7萬億也由B2B創造,占比83.8%。國內其他第三方市場研究機構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艾瑞就認為2012年電子商務交易總額8.1萬億,其中81.6%由B2B貢獻。
在B2B企業看來,如此高額的交易,如果能想辦法將交易的渠道遷移到線上來,從中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將是一筆多么可觀的收入,這太具誘惑力了。如是,學習B2C,切入企業交易過程,從交易里尋找新的贏利模式,成為B2B企業共同的目標。
我們來看看國內B2B企業在線上交易的道路上都有了哪些動作。
先說1688。
首先是打通淘寶帳戶與1688帳戶,直接把B2B變成了淘寶的上游環節。淘寶賣的是標準化的消費品,1688也因此變成了消費品的線上批發。94備貨節當天完成交易額41億元,B2B的線上交易似乎非常可觀。
然而,光鮮的數據背后卻是接踵而至的大量疑問:
其一,挾持商家上線交易,交易數據中存在大量水分(阿里后來也公布了56家做假企業名單);
其二,備貨節明顯不附合企業交易習慣,因為B類交易決策程序復雜,決策之理性遠超C類。阿里無非是逼迫企業將已經決定的線下交易到線上重新走一遍流程而已。其三,線上的定貨給生產型企業的供應鏈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顯然,阿里的線上交易只適合消費品,并不適合B2B最重要的工業品原材料等非標品行業,違背企業意愿的模式也很難成為未來模式。
再說“千年老二”慧聰網。
作為另一家老牌的B2B企業,慧聰似乎對交易也頗有想法。“進軍交易”被寫進了企業三大戰略,CEO郭江近兩年也把“一切為了交易”經常放在嘴邊。在順德搞家電城被說成是從線下交易拐個彎奔線上。在揚州做展覽會不收展位費,說是線上交易的線下嘗試。52場線下交易會說是線下見面線上交易,實質上仍然擺脫不開傳統的線下交易模式。
線上交易最基本的支付系統,郭江已經預告了一年多時間,可至今仍無官方聲音。前段時間,微博上爆出慧聰即將上線名為“慧付寶”的線上交易系統,可產品介紹卻只是鏈接到論壇的一個普通帖子,不禁讓人浮想聯翩。這是慧聰大張旗鼓宣傳之前的公關策略,還是產品難以推進的無奈之舉?何況公開材料也查找不到慧聰已獲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信息。猶抱琵琶半遮面,是不是可以準確地形容慧聰進軍在線交易的狀態?
再看網盛生意寶。與慧聰的低調明顯不同,網盛早在一年前就宣布斥資1億元開發B2B支付工具。
焦點科技,也說要向線上交易轉型,可是公開信息找不到一點交易的動作,假招子都沒有。
好了,話說回來,其實不怪企業不努力,因為想是一回事,做卻是另外一回事。你以為B2B的線上交易那么容易玩?
簡單分析,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賬期:與C類不同,B類交易由于成交額巨大,通常不會一次性完成付款,而是分批次進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款B2B在線交易系統能夠解決賬期的問題。
第二是缺乏行業特性:目前的在線交易系統比較扁平化,屬于一攬子的解決方案,很難照顧到不同行業的交易習慣。B2B,我們經常說360行,行行都有不同的交易規則,找到通用性太難了。
第三是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是最近的熱門話題,這或許是能吸引企業上線交易的最大因素,將企業在線交易的記錄作為貸款融資的憑據,設想非常美好。可是看看阿里的金融之路就知道并不容易。阿里金融起初就嘗試給企業貸款以吸引他們上線交易,結果目的沒達到,金融反而走出了一條互聯網的新路,成了阿里一大主業,B2B融資依然半死不活。
第四是成本:通常企業確定進行交易之后,完全可以采取傳統的銀行方式完成支付,假如轉入線上交易,還需要繳納給B2B平臺一定的傭金,這是增加成本還是減少成本?
B2B線上交易,何其難也!
我以為,交易“三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在B2B過去十多年發展中已逐漸成熟,極大程度的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物流,有馬云同學的宏偉大志,似乎解決方案志在必得。而資金流的問題,B2B還需要想想辦法,有所突破才成。
行業有未來,這個勿庸質疑,如何突破卻值得思考。我看B2B發展這么多年,東奔西撞如無頭蒼蠅,作為外圍之人吐吐槽,大家盡可拍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