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至24日,健康健康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在上海召開,覆蓋發表了成果文件《2030可持續發展中的個都公平健康促進上海宣言》(以下簡稱《上海宣言》)。文件有哪些亮點?對建設健康城市有何指導意義?
摘要:
11月21日至24日,少旨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在上海召開,呼吁發表了成果文件《2030可持續發展中的健康健康健康促進上海宣言》(以下簡稱《上海宣言》)。文件有哪些亮點?對建設健康城市有何指導意義?針對這些問題,覆蓋新華網對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進行了專訪。個都公平
調整醫衛服務方向 優先保障流動人口等重點人群
新華網:《上海宣言》提出,少旨確保全民健康覆蓋,呼吁決心做到“一個都不能少”。健康健康該如何理解這一提法?
毛群安:健康公平性是覆蓋一個重大的問題。如何實現健康公平,個都公平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少旨說起來簡單但實際做起來難度很大。呼吁我國已經啟動了“健康扶貧”工程,要求在扶貧的整體戰略中,把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作為其中一個重點,這是因為經濟因素也是影響個人健康的重要決定因素。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如果家里有人得了重病,整個家庭可能都會陷入貧病交加的狀態。所以,本屆健康大會發布了《上海宣言》,提出實現全民的健康覆蓋,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目的就是呼吁各國關注健康的公平性問題。
實現健康全覆蓋的重點人群包括老年人、婦女、兒童、低收入人群、流動人口等,需要優先保證重點人群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的可及性。例如,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日益龐大的流動人口給醫療衛生服務、健康保障等方面帶來巨大挑戰。為保障流動人口能夠及時獲取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健康保障,我們在考核各地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情況時,采取了以常住人口為基礎進行測算,體現了政策層面的調控。
新華網:《上海宣言》提出,以人民健康和社區和諧為核心,重新調整醫療衛生和社會服務方向,實現公平的最大化。對于重新調整醫療衛生和社會服務方向,應作何解讀?
毛群安:《渥太華憲章》提出了健康促進的五點策略,其中一項是調整衛生服務方向。《“健康國內2030”規劃綱要》也指出,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并重,轉變服務模式。重新調整醫療衛生和社會服務方向,就是指要從以治病為中心,逐漸轉變為以健康促進為中心,實現關口前移。
目前,我們正在推進健康促進在醫院中的落地,尤其希望大型醫院積極投身到公共衛生服務中,盡快實現醫療衛生服務工作重點的轉移,比如對腦卒中等疾病的預防和早期干預。當前,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正以每年3%-5%的比例攀升,現有研究已證明,如果把治療關口前移到篩查,就能讓很多人避免發生腦卒中。通過早期篩查,盡早把可能出現頸動脈斑塊的高危人群篩查出來,針對風險因素進行有效干預,及時手術剝離頸動脈斑塊,就能把高危人群發生腦卒中的最大風險因素消除掉。
不僅是大型綜合醫院,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也要轉變“坐等病人上門”的傳統觀念,主動深入到社區、家庭,開展健康教育,為居民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力促病人數量的下降。
提升公眾健康素養 需創新健康傳播方式
新華網:要想實現關口前移,提高公眾的健康素養很重要,這也是本屆大會的一項重要議題。您曾說過,健康城市建設需要突出軟件建設。提升公共健康素養有哪些有效的路徑?
毛群安:國內衛生與健康大會強調,提高人民健康素養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什么是健康素養?簡單的講就是一個人為了維護自身的健康,具備尋求正確的知識、合適的醫療衛生服務的能力。比如,看到一條和健康有關的信息,可以判斷出這條信息是否正確、對自己是否有用。在健康素養中,更重要的是干預意識,比如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需要了解如何控制好病情,以及如果控制不好可能產生哪些嚴重的并發癥。
考核一個人健康素養的高低,有兩條基本標準。第一,是否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第二,針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是否具備應有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我們常說“老掉牙了”,認為人老了以后,牙齒掉落很正常。實際上,如果一直注意口腔衛生,年紀大了還是可以有滿口健康的牙。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想要了解一個群體的健康狀況,只需要看看他們的牙齒是否健康。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發現口腔疾病是很多其他疾病的重要誘因。其實這些都是健康素養的內容,希望借助媒體、專家的大力宣傳,讓公眾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健康,并且掌握維護自身健康的必備知識和技能。
為了讓公眾更方便地理解健康素養的核心知識和技能,國家衛計委編制了《國內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15年版)》,但在宣傳推廣上遇到了困難。有的媒體認為,這些內容都是常識,缺乏新聞性,宣傳后公眾的關注度也不太高。實際上,這也是對專家和媒體提出了挑戰。健康傳播不同于新聞傳播,核心的健康知識和技能并不難理解,比如,世衛組織把合適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列為健康四大基石。可是說起合理膳食,到底怎樣叫做合理?主食、副食、營養素分別該怎么吃,其中涉及到很多內容。希望專家和媒體在健康傳播方面,多想一些創新的點子,便于公眾更好地掌握和了解66條健康素養的核心內容。
新華網:信息化技術現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海宣言》也提出,通過發揮數字技術的潛力,增強公民對自身健康及健康決定因素的控制。您如何看待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對提升公民健康的作用?
毛群安:本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上特別設立了“科技創新與健康”論壇,討論如何把數字化、信息化、“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運用于健康促進。比如,過去監測心電情況,必須要到醫院使用專門的設備,才能了解這個人心率、血壓在一天內的變化。現在有了很多可穿戴設備,只要戴上手環,就能監測反映整個身體狀況的多種重要數據。對于疾病高危人群,他們的身體數據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直接送到醫療機構、簽約醫生的手上,實現健康狀況變化的實時監控。
新技術為健康促進提供了新手段、新渠道,我們也希望在健康促進的過程中,通過新技術的應用,保護公共健康,同時帶動健康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