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樹全 攝
“十三五”期間,文旅融合我市充分發揮昭通自然資源和人文優勢,喜迎新動堅持“以文促旅、黨代以旅彰文、通巨文旅融合”,變丨文化事業更加繁榮,釋放旅游發展逐步壯大,城市凝聚起強大發展新動能,發展譜寫了全市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文旅融合
帶上兒子到圖書館看書,喜迎新動是黨代家住煙廠大南區的居民王智文這個暑假最常做的事情。“這兩年因為疫情的通巨原因,我們沒有帶孩子出門旅行,變丨但也不能把孩子‘圈’在家里,釋放來圖書館不僅可以看書,城市還可以參加各種展覽、講座,最主要的是這里周末也正常開放,另外還有24小時開放的城市書房,真是太便捷、太人性化了。”
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的文化服務,是我市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全市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1379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初步構建起覆蓋城鄉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同時深入推進“兩館一站”免費開放,持續舉辦展覽、文藝活動、培訓班、公益性講座、藝術普及培訓等文化惠民活動。
張廣玉 攝
“十三五”期間,我市聚焦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掃黑除惡、疫情防控、鄉村振興等時代課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各類舞臺文藝作品700多件。同時,持續開展“送文化百千萬工程”惠民演出、“戲曲進鄉村”惠民演出,“文化大篷車?千鄉萬里行”演出。五年來到各縣(市、區)開展80場“文化大篷車?千鄉萬里行”演出、圍繞重大節慶和紀念日等舉辦專題演出126場(次),縣(市、區)開展“送文化百千萬工程”演出6680場,送戲下鄉1752場。
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根脈所在。
近年來,我市堅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大力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工程,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實現歷史性新突破,文化遺產保護不斷邁上新臺階, “文化點亮昭通行動”亮點紛呈。
彭洪 攝
一個個觸手可及的文化碩果,彰顯了我市文化事業奮力發展的決心和力量。
文化牽手旅游,旅游革命推動昭通旅游轉型升級。
“十三五”期間,昭通全市累計完成涉旅固定資產投資303.17億元;旅游項目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成功簽約43個旅游項目,協議引資185.3億元。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39.89%,接待國內外游客量年均增長22.66%。旅游產業增速遠高于同期全市國民生產總值增速。目前,我市共有A級景區14家,其中4A級景區有1家。彝良小草壩、大關山海洞、鎮雄小山峽、魯甸轎頂山等一批景區景點建成開放。此外,持續開展旅游智慧化建設,現有14家景區完成智慧化建設,完善智慧化服務體系,提高旅游景區的智慧服務、管理和營銷水平。
譚平才 攝
我市堅持保護和利用好昭通豐富優質的文化和旅游資源,緊抓區域交通設施提升戰略機遇,以文旅融合發展為著力點,開發優秀文化產品、優質旅游產品,按照“串珠成鏈、以點帶面”思路,構建“一核引領、三線串聯、多珠閃耀”的文化和旅游發展空間格局。努力實現文化事業改革發展取得新突破,文化和旅游融合創新發展取得新成效,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將昭通打造成為云南生態文化特色旅游地和新興增長極,為推動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龍泉飛 范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