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計劃建筑師事務所主持建筑師何健翔)
何健翔:我是何健一個建筑師,談談建筑師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如何理解,翔建或者如何看待光這個東西,筑師因為光不只是眼中照明的光,簡單來說工作、空間生活都離不開光,何健還有自然光。翔建人只要醒著就需要光,筑師這是眼中最基本的。建筑師習慣在過程中思考光是空間怎么回事,空間是何健怎么回事,再根本一點就是翔建建筑是怎么回事。
建筑發展也有一個過程,筑師最開始只是眼中很簡單的,和地形連在一起的空間,只能夠在陽光下有形象的東西。大概幾千年之后由于材料、技術的變化,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另外一種形象。整個建筑史在很漫長的過程中,人們都在運用材料、技術和光作斗爭,光如何通過厚重的材料進入到我們的生活,進入到我們的建筑環境當中。現代材料技術發展之后,這可能已經完全不是問題,反而覺得太多了。新的技術應用后,建筑本身就成為一個載體,到了集市的時候,城市又變成了一個光線泛濫的地方。
有幾個小項目非常有意思,我們在過程中如何使光和空間發生關系。
這是在離廣州不遠的一個創意園區,這是原貌,基本上是很破舊的狀態,這個是我們改造之后的狀態,它是一個展示文化活動的空間,我們在里面引入了光的建筑,由于我們只有有限的造價改造空間,所以利用光被利用成一個體量介入到空間當中。
我們設想把空間改成一個公共空間,中間有展示,有活動,這是當時的一個草圖。這是一個十字形的空間進行分割,還有一些具體的展區,還有一個VIP洽談區。
這是分析它的結構和介入的空間,如何把光的空間介入到原有的結構當中,通過真實的大尺度的模型探討光的環境,使里面引入的展品、人在里面活動的關系。這是通過研究之后得出的建筑的建構,用很輕的辦法介入了光的空間和地面的改造,這是我們用最低的限度,最少的建筑方式來改造建筑體系,這是最終的模型效果。這是一個抽象的效果,我們把原有的建筑結果做成了透明的,使內置的結構很明顯的顯示出來。
這是原來的外墻,這是施工過程,這是一系列的更細致的對光進行設計,進行分區的照明設計過程。這是剖面。這是施工的過程,并沒有用到很高的技術介入,基本上就是我們在建筑工地與甲方一起實施了這個最終看起來比較完整的效果。
除了介入之后,其他的就讓它原有的材料暴露出來,這是新的光建筑和舊有的結構體進行非常有意思的對話。
這是VIP展示區,樓上是一個辦公的夾層,使在內部有一個辦公洽談空間。這是做好之后的效果。這是我們在原來窗洞的位置利用空間,這是唯一一塊我們把外墻去掉,剛好在外面有一個舊的機房,機房弧形的墻面我們覺得很有趣,把建筑內部和外部連通起來,旁邊的舊建筑又給新的咖啡空間形成了背景的效果。這是最后在布展的過程中。這是光建筑底下的空間,很純粹,很本質的一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