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2024年是一核兩翼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周年。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京津冀格局日漸清花瓣,瓣瓣不同,晰百姓幸卻瓣瓣同心。福感十年來,不斷三地區域整體實力持續提升,增強百姓生活的一核兩翼幸福感不斷增強。
家在天津的京津冀格局日漸清王濤是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工程師,乘坐高鐵動車奔波在京津冀三地是晰百姓幸他的生活常態。2023年年底開通的福感津興城際鐵路,讓他的不斷旅途變得更輕松。
十年間,增強“軌道上的一核兩翼京津冀”不斷完善、延展。京津冀格局日漸清一大批高鐵陸續開通運營,晰百姓幸十多條公交線路每天超2000個班次在通燕高速、京平高速上飛馳,“同城效應”日益顯現。
北京發揮“一核”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兩翼”齊飛,“一核兩翼”框架穩固搭建。上個月,北京城市副中心第二批北京市級部門完成搬遷,近3萬名市級機關工作人員在副中心辦公。剛剛建成開放就火起來的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大運河博物館三大文化建筑,進一步增強了城市副中心的吸引力。
在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2023年8月份開園以來,企業入駐率已近90%。中央企業已設立子公司及各類分支機構200多家,所有政務數據實現與北京市對接共享,200多個事項可“跨省通辦”,實現了“同事同標同流程”。
十年來,三地形成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
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經濟總量連跨5個萬億元臺階。
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初見成效。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約3200家,疏解提升近千個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
創新元素加速匯聚。三地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00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000多家,京津冀科技創新實力邁上新臺階。
著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發展樣板
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形成北京新的“兩翼”,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中之重。經過七年多的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已經全面拉開。
在大運河北端、長安街東端的通州塔吊林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東六環路入地改造等重點工程建設進入沖刺階段。
2023年年底,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大運河博物館三大文化建筑正式對外開放,人氣十足。三大文化建筑所在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規劃總面積超過3個頤和園大小,也已成為市民健身休閑的好去處。緊臨的大運河森林公園游人如織,大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里實現旅游通航,河畔的運河商務區已吸引注冊企業超兩萬家。
2024年1月,第二批北京市級部門完成搬遷,目前已有近3萬名市級機關工作人員在副中心辦公。一批央企、市屬企業和民企相繼落戶副中心。不少優質學校和三級醫院在副中心建設分校、分院,大大提升副中心的公共服務水平。
副中心與北三縣(三河、大廠、香河)連續五年累計簽約項目210余個,跨界道路已達10條,途經通州和廊坊燕郊等地的京冀首條跨省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北京地鐵22號線進入全面建設階段。據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連續四年來保持每年千億級投資強度,正在著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發展樣板。
數據看“一核兩翼”新格局
北京作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北京發揮“一核”輻射帶動作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兩翼齊飛”,通過一組數據看“一核兩翼”新格局。
從2014年以來,北京堅持減量發展,著力治理大城市病,通過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產業、資源加速向外布局。
十年來,北京市累計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超2.5萬件,超3000家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退出。
疏解提升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4萬余商戶陸續遷移至河北、天津等地。
“一核”疏解,北京的中心城區正變得更加有序,“兩翼齊飛”,建設與承接堅持同步推進。
目前,已有近3萬名北京市級機關工作人員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辦公。
一批央企、市屬國企、外企相繼從北京中心城區外遷,落戶副中心。2023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03.6億元,按現價計算是2013年的2.2倍。
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的雄安新區從設立至2023年底,已累計開發面積184平方公里,4017棟樓宇拔地而起。
央企已在此設立子公司及各類分支機構200多家。
17家北京市屬國企在雄安新區投資項目達100余個。新建成的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目前已有35家企業入駐,一期入駐率達90%以上。未來,這里將重點圍繞空天信息、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前沿細分領域,加快產業和創新資源要素集聚。
公共服務方面,北京以“交鑰匙”的方式支持雄安新區3所學校、1所綜合醫院項目建設,目前已實現開學開診。北京5個醫療衛生機構、40余所學校對接支持雄安新區相關機構。
北京在努力減量發展的同時,雄安正加速成長,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核兩翼”格局日漸清晰。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