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維激進的售和代價:銷售和業績大潰敗 市值下跌超50%
【深度】創維激進的代價
老牌彩電生產商創維數碼不僅遭遇了上市以來的業績潰敗,更因為戰略選擇時點承擔著巨大風險。業績
國內彩電品牌龍頭創維數碼(下稱創維)遭遇了其上市以來的敗市業績潰敗。公告顯示,值下這家公司2017/18財年凈利潤同比大幅下滑超過60%。激進價銷
創維的代大潰跌超管理層將凈利潤下滑歸咎于面板和芯片價格上漲,以及人民幣升值。售和2016年年中以來,業績液晶面板漲價潮持續時間接近12個月,敗市平均漲幅約30%,值下而面板模組(包含芯片)通常占據彩電企業生產成本60%以上。激進價銷人民幣對美元2017年一整年升值超過6%。代大潰跌超
數據使得管理層這一解釋看上去也算合情合理。售和不過,還是存在悖論。原因是,創維的競爭對手海信電器盡管也同樣飽受成本上升的壓力,但這家公司2017年營業利潤同比增長4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5%。另外的一家競爭對手TCL集團更是強勁增長66%。
數據背后,折射的是公司產品提價無力,從而無法將成本上漲向消費者轉移的苦澀事實。此外,從戰略發展角度看,創維轉向OEM的輕資產化模式,以及轉身內容服務商所構建的生態體系,未來也都備受挑戰。
冒進的戰略
2016年中以來的全球面板價格持續上漲,讓彩電企業普遍感受到了沉重的成本壓力。
為了防止面板價格進一步上漲,創維積極囤貨以求攤薄成本。從2016年3月開始,創維的存貨開始較大幅度上漲。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3月31日,創維賬面的存貨相比兩年前上升了近25個億,至59億元,至2017年9月30日,賬面存貨依然維持在58億元的高水平。這些增加的存貨主要是面板為主的原材料。以2016/17財年數據為例,當年新增12個億的存貨,其中8個億為原材料。
這些原材料大多是面板價格高企之際買入,一旦面板價格轉入下跌,對于創維來說頗為不利。降價銷售將會導致虧損,不降價銷售難以獲取市場。
占據存貨半壁江山的主要是彩電成品。截止2017年3月31日,創維賬面這一數字高達39億元;大約兩年前,這一數據僅為27億元,兩年期間大幅增長12個億。
一方面是成品的大量積壓,一方面則是高成本的存貨亟待化解。而高成本的原材料勢必影響后續成品定價和盈利能力,并可能加重后期的成品擠壓,創維的壓力可以想見。
有熟悉彩電行業的分析師稱,創維的存貨管理能力值得商榷。創維的面板主要由LG供應,雙方也是多年的合作伙伴。但是在影響成本達60%的面板這一問題上,雙方顯然或者溝通不充分,或者創維在囤積原材料問題上,犯了冒進的錯誤。
事實上,對于創維來說,冒進的可能不只原材料采購。在OLED產品線上的“搶跑”,更可能讓創維成為這一領域的“犧牲者”。
2017年國內彩電市場爭搶背后實際反映了廠商對于QLED和OLED兩種不同顯示技術路線的選擇。一方的代表是押注OLED屏的創維;一方是看似保守實則穩健的海信在市場上主推ULEAD電視和激光電視。
兩種不同技術路線的爭奪,說到底就是視頻展示效果和成本的比較。物美價廉的商品最終勝出是市場必然。OLED的確在顯示方面具備優勢,更好的色域、黑位等等,但是成本居高不下,且產能受限。目前全球僅LG一家能夠量產大屏幕的OLED屏。而QLED技術本質上源自原有的LCD顯示技術的改良,因而成本易于控制。
二者成本方面的差異影響了終端市場價格。
以市場主流的55寸A+屏幕為例,QLED市場最低售價5499元,而OLED最低售價7499元。
與傳統LED屏相比,OLED同樣價格更高。還是以目前主流的55寸屏幕為例,其售價是4K高清LED屏的1.3-2倍。普通消費者從性價比角度很難傾向選擇這樣的新上市產品。OLED屏幕遭遇了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在消費升級和彩電市場面臨行業重新洗牌的背景下,創維搶跑OLED,意在占領中高端頭部市場,形成自己的高端品牌定位。但忽視價格因素影響的后果,必然是被市場拋棄。
海信則略顯穩健,既沒有跟進QLED——雖然海信是三星QLED的聯盟成員;也沒有跟進OLED。海信2017年主推機型是ULEAD和激光電視,以ULEAD引領消費升級,以激光電視沖擊高端市場,取得巨大成功。
兩家公司的不同策略在市場上最終的影響和效果截然不同。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海信電視的零售量和零售額占有率分別為16.79%和17.96%;高端市場上,2017年海信激光電視占80吋及以上電視市場銷售額的份額達到43.1%。創維則遭遇了銷量和利潤的雙雙下滑。
非常有意思的是,海信電器今年也準備OLED大屏電視了。這不僅將大大豐富海信的高端產品線,更重要的是推出時機。首先就是2018年足球世界杯贊助商的優勢地位,其次就是OLED面板當前的價格已經較兩年前下降超過50%,OLED面板價格與LCD之間的價格差異縮小至2.5倍。隨著LG在中國的OLED面板生產線正式投產,再加上良率的提升,OLED面板價格過高的不利因素將趨向消失。沒搶跑的海信,利用最近兩年大力發展激光電視形成的高端品牌形象,反而將形成對創維的巨大挑戰。
激進的賒銷:創維的賬期到底可以有多長?
創維的產品從2014年開始就遇到了瓶頸。2013/14財年公司銷售增速大幅下滑30個百分點至5%,接下來的財年進一步下滑至不足2%。
為提振銷售,化解存貨,創維尋求給下游經銷商增加賬期。
財務數據清晰顯示,公司應收賬款的賬期長期保持在大約4個月左右的水平,遠高于同業。同業競爭對手中,TCL和四川長虹的賬期不超過50天;海信電器不足26天,遠低于創維。
這一數據還可以有更加直觀的驗證。看兩個時間點的應收款數據,經過一年的變化:
另外的一個關鍵數據對于觀察創維的財務狀況更為不利。從2015/16財年的中報開始,創維在其賬面開始確認金額不菲的買方信貸數據。當年9月30日,創維應收貸款的數據為5.89億元,到2017年的9月30日,這一數據已經增長到12.94億元。
買方信貸實際為創維財務集團為其經銷商提供的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業務。據此,創維一方面通過增加經銷商杠桿,變相為自己增加經營杠桿的方式擴大銷售收入。同時,還可以在公司財務上確認一筆年利率為8-10%的可觀利息收入。
這對公司來說是不小的財務風險。從現金流角度看,為經銷商提供買方信貸,實際上是創維將自己手里的現金交給經銷商,鼓勵經銷商提升財務杠桿擴大銷售規模。在這種模式下,一旦彩電銷售進一步下滑,下游經銷商扛不住償債壓力,最終結果便是創維業績急劇下滑。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創維可以的將自己的存貨轉移到經銷商,從而降低自己的存貨水平。不過,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從存貨水平來看,創維的存貨周轉期限明顯在延長,這說明通過向經銷商轉移存貨的努力基本無效。存貨周轉期限從2015年9月30日的53天水平,大幅延長至2017年9月30日的68天。
事實上,通過為經銷商提供買方信貸的方式擴大銷售,只會得一時之歡快,長遠還是靠產品競爭力和市場需求。2011-2014年期間的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為投資者提供了絕佳的分析范本。三一重工應收賬款的賬期從之前的不足40天猛增至2014年末的86天,但是也造成下游經銷商存貨沉積和公司經營效率急劇下降。這兩家公司的財務狀況直至2017年才出現根本性改善。
分裂的產品路線和品牌影響力的下降
創維是中國國產彩電的龍頭企業。據上市公司公告銷售數據,2016年度,創維以994萬臺的出貨量位居國內彩電第一品牌,市場份額接近20%。
不過,時隔一年,形勢逆轉。2017年,創維累計國內銷售彩電數量僅為781萬臺。初步估算,其國內市場份額急劇下降近3個百分點至16.44%。
數據背后,折射出的是這家公司分裂的產品路線和品牌力影響力下降。
以財年計算,2016/17財年,創維總共銷售1682萬臺彩電,創歷史銷售;2017/18財年1582萬臺的彩電銷量為歷史第二高點。其中,毛利的4K電視國內銷量在過去的兩個年度分別同比上漲了13%和2%;海外市場分別實現同比57%和15%的增長。
銷量處于高點,但是利潤卻兩年內連續大幅下滑,說明公司采取的是以價沖量的銷售策略,通過中低端路線快速占領市場。
但在另外一面,為占領高端彩電市場,創維又是國內“搶跑”OLED屏的廠商之一。如上文分析,OLED屏價格明顯偏高,性價比并不理想。
為了刺激銷售,創維在2017年3月份不得不大打價格戰,將其旗下55寸OLED屏電視大幅降價3000元,降價幅度超過20%。
高端產品選擇大幅度降價,原來的LED屏4K高清電視則實行低價沖量。這讓外界很難琢磨,創維到底是要走高端路線還是想走中低端路線?
產品路線上的分裂,背后反映的是管理層的舉棋不定和對市場地位的擔憂。既不想放棄高端品牌,更不愿意失掉智能電視向中低端市場滲透的時機。這導致了創維產品設計和營銷上的割裂,最終損害公司品牌形象。
從銷售數量來看,2017/18財年國內彩電銷量同比大幅下滑16%,也說明了其低價沖量策略的無效性。由于長期缺乏頗具市場影響力的產品帶動銷售和利潤增長,在行業內眾多競爭對手的擠壓下,創維的品牌地位在下滑,產品競爭力下降。
不過,創維似乎對產品競爭力認識不夠。2016年財年,公司做出的重大決定是運營互聯網化,以構建內容服務平臺為核心,全面圍繞內容服務做文章。應該說這一戰略并無多大問題,但是戰術上顯然出現問題了,過度追求輕資產的經營模式最終導致創維步步驚心。
創維正在經歷戰略轉型,向智能化生態體系發展,并努力使自己由過去的硬件銷售商轉變成為一家內容服務商。于是,創維近兩年借助OEM、ODM的輕資產模式發展自己的硬件業務。簡單來說,就是創維希望將自己的定位向供應鏈上游推進。在這一模式下,創維站在產業鏈上游設計和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