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在上海舉行的浙江再現“上海重大UFO事件討論會”上,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王思潮研究員、海鹽航行上海市UFO探索研究中心吳嘉祿主任和民間UFO愛好者章云華,上空對1991年3月18日那次聞名全國的不明“UFO事件”進行了辯論,關于“3·18UFO事件”的浙江再現錄音也首次被完整披露。
據悉,海鹽航行這份塵封了17年的上空錄音,是不明國內目前已知唯一一份飛行員目擊UFO的錄音檔案。UFO是浙江再現怎么“跟蹤”民航客機的?飛行員究竟看到了什么?
故事篇:UFO跟蹤客機20分鐘1991年3月18日傍晚6時,上海虹橋機場一架飛往濟南的海鹽航行3556航班飛機起飛后,在空中遇到桔紅色火球狀不明物體,上空光球中有一飛行速度比飛機還要快的不明物體在移動,尾部噴射灼烈的浙江再現紅光。這個火球隨后變成一溜火球,海鹽航行接著變成黑色魚狀拉煙物體,上空后來它又變成了上圓下長的兩個黑色物體,兩個小飛行物互相保持約300米距離,忽東忽西,方向變幻不定。在臨近蘇州上空時,這兩個飛行物突然掉頭朝飛機高速飛來。3556航班立即呼叫指揮塔,請示應急措施。緊急之際兩個小飛行物合二為一開始急速爬高,轉身飛逝,整個過程持續20多分鐘。而且,在這個UFO出現約7分鐘后,吳凇軍港海軍戰士許輝、盛東林和朱玉也在天空中發現一個長度約五六米的一溜火球,過了一會才慢慢地看不見。“3·18 UFO”一經披露后,在國內外,尤其是UFO界引起了轟動。以下是部分現場錄音記錄,其中的區調指地面指揮調度。
區調:3556(飛機代號),你剛才有什么情況?
3556:剛才正常起飛之后,大約七海里左右,我的航向在28度,發現前方有一個不明飛行物,長度三到五米,好像一團噴火的東西,通紅通紅的。后來逐漸往東北飛,那么我就往左搖了一下,搖了一下它離我越來越遠,飛得比較快,后來又折頭。我到二十幾海里的時候,它又從北折頭往東南邊,往南飛,高度逐漸降低。我往西躲一下,往左躲一下,后來它又反過來往北飛,飛著飛著由紅變成一溜黑的了,變成黑體了。黑體以后,下降高度,最后又上升分離,下邊一個長方形的,上邊一個圓球,兩個黑的再往東北飛,平飛了一段以后呢,又折向西北,再爬高,然后在我的視線當中消失,后來又出現,現在消失了。
區調:明白了。你最后看到它是在什么時間?
3556:最后在26分,26分在無錫前十海里吧。
區調:好,當時它在你的什么位置?
3556:它在我的正前方……
區調:3556,你估計它的速度有多少?
3556:速度,因為,最大……我在空中不大好判斷,我反正看那樣子比較快,可能有六七百公里那個樣子,就有點在平時我跟那個大飛機遇上那個速度差不多……
其間,兩人還不斷交流被跟蹤物體的方位和形態。最后,“3556”報告地面:不明飛行物消失在無錫方向。對話中的“區調”就是當年的報料人金鑫,而“3556”是執行民航飛行任務的飛行員朱兆元。據悉,經過多方協調,這段10多分鐘的塔臺與客機錄音才得以“面世”。但是,它一方面給UFO觀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資料,另一方面,也給普通人了解UFO更增添了神秘。
現場篇:“UFO”究竟是何方神圣
王思潮:很可能是外星飛行器“我認為很可能是外星飛行器”,作為一名天文專家,紫金山天文臺的王思潮研究員,幾乎對每次UFO事件都有記錄。
據他介紹,根據這段披露的對話錄音,“3·18UFO”不僅可以避開雷達的探測,還可以靜懸在離機場不遠的半空中長達7分鐘之久,在地面也沒有聽到聲音。它的運動速度和方向可以隨離3556航班距離的遠近而快速變化,最后還能“爬高”,升上高空。這些“超能力”都不是人類飛行器可以具備的。
“所以我認為,‘3·18UFO’是外星飛行器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王思潮研究員告訴記者,現在有學者認為太陽系以外的智慧生命離地球太遙遠,根本沒法來。“這種想法其實是以人類現有的科技水平去想象外星智慧生命,實際上他們的科技水平很有可能遠高于人類。而且他們用不著自己駕駛飛船,可以派高智能機器人駕駛外星飛行器來地球。”
吳嘉祿:是人類還沒掌握的自然現象作為上海市UFO探索研究中心的主任,吳嘉祿對發生在上海的“3·18UFO”事件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的觀點是人類未掌握的自然現象所造成的。“我認為不大可能是飛機自身的反光”,吳嘉祿說,民航交通運輸管理的空中交通管制條例有明確的飛行間隔的規定,飛行密度大的京滬等地區執行更是嚴格。“而且作為一名塔臺工作人員,他沒有道理會連飛機都分辨不出來。”
“3·18UFO”的飛行方向、速度、高度、軌跡變幻莫測,以及雷達測不到、無明顯尾跡等實實在在的奇異特性,很難用目前的科學理論解釋完整清楚。但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是從外星來或是由外星操控。它有可能是我們還未掌握的自然現象所造成的不明飛行現象。它有上述的奇異特性和明顯特殊的物體形狀,它就是人類現有知識所不能理解的特殊飛行器——不明飛行物(UFO)造成的,即存在著真實可靠的UFO。
發展篇:UFO快速觀測網初具雛形
王思潮介紹,研究UFO,單靠一兩個地點的觀測報告是不夠的。研究UFO事件是個很復雜的過程,難度一點也不亞于警察查案。過去,對于不明飛行物的研究一般停留在對“定性”的判斷。出現事情了,我們只是估計一下什么情況,判斷一下是不是。這樣定性的判斷按照現在科學來講是不夠的。
王思潮研究員說,現在包括南京在內的各地愛好者正在組建一個追蹤UFO的業余觀測網,對UFO進行捕捉。“一旦發生UFO事件,單靠一兩個地點較高質量地觀測還是不夠的。需要建立一個快速反應的觀測網。出現重要的UFO事件,將迅速用短信、電話告知相關地點的觀測者,并立即投入觀測,及時取得觀測數據。除了數碼相機、肉眼觀測外,有條件的觀測者還可進行雷達觀測、激光測距和偏振光觀測。”
花絮篇:穿著漢服來研究UFO會議現場一位穿著漢服的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她為什么穿著這樣的衣服呢?走近一打聽,記者才知道,她叫牛申,是一位UFO的愛好者,也是上海市UFO協會的理事。除此之外,她還有一個特殊的愛好,那就是研究漢服。“我戴的這個帽子叫萬字巾,整體服裝都是北宋時期書生的造型。”牛申說,她從小就很喜歡研究天上的東西。“我的爺爺會看天象,小的時候他經常會跟我講。上高中的時候,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也看到過UFO,是兩個很亮的光團,它們在交叉飛行。從此以后,我就愛上了研究U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