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排片潘金潘金蓮》海報
法制晚報訊 上周五,《我不是蓮影潘金蓮》(以下簡稱《潘金蓮》)上映后,導演馮小剛對王健林開炮,排片潘金斥萬達院線因一己私利壓縮《潘金蓮》的蓮影排片,一時間引起業內外的排片潘金廣泛討論,也將院線排片對于一部電影的蓮影影響擺到了臺面上。
究竟院線的排片潘金排片對一部影片的影響有多大?這種影響有沒有應對的措施?而院線未來的發展和影片本身能否形成良性互動?來看業內人士的看法。
萬達院線13%的蓮影排片對“潘金蓮”影響不大
■劉暉 UME華星國際影城副總
目前的電影市場,一部影片上片時能達到40%就已經非常高了。排片潘金馮小剛這三個字本身的蓮影品牌效應足以讓很多影院和院線在還沒有看片時就把排片安排在30%甚至40%,這都是排片潘金能夠理解的。但從上座率來看,蓮影這部影片并沒有想象的排片潘金那樣高,就在上周末,蓮影該片的排片潘金上座率也只是在23%左右,實際上萬達在某些地區的排片能達到20%左右,這個排片是足以消化這樣的上座率的。
畢竟這個影片是賺錢的,所以在個人恩怨面前,院線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排片多少跟商業判斷和地區差異的關系更大一些。
從目前國內院線的情況看,萬達院線只占13.5%的市場份額,完全達不到壟斷的標準,就算一場不排,無非是少了一點,對于有品牌影響力的影片來說似乎影響并不大。
從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潘金蓮》的排片是最好的。但現在市場整體不熱,所以沒有哪一部影片能做到一家獨大,市場還是主打多片種,多類型影片一起上映。而《潘金蓮》這部影片由于題材所限,受眾群是有局限性的,所以上座率沒有上去也是正常現象,畢竟這不是一部全民愛看的標準馮氏喜劇。
要說院線的上座率對一部影片的影響是有的,但這種影響對于量級較高的影片來說幾乎是微乎其微的,畢竟一家影院不行我再換一家影院看,一家影院排片低擋不住目標觀眾群。而對于小片來說,排高排低上座率可能都相差不大,因為受眾群有限。
真正影響較大的是那些中等量級的影片,這些影片少了百分之十幾的排片還是很肉痛的。
市場沒有質量評價體系 影片只能看“渠道”的臉色
■韓浩月 時評人
從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情況來看,渠道仍是老大,內容的出產方多多少少還是要看一下渠道的臉色。
除了萬達,其他的院線也需要制片方去做公關。如果不做公關排片上會不盡如人意。可以說,公關院線是業內的潛規則,類似這樣的新聞不少。其實這個潛規則一直還在,院線的排片需要制片方和院線去溝通。院線還是處在一個強勢的地位,這就逼著電影公司必須要建立自己的院線。
雖然如此,但目前我們需要把市場做大,還是希望能夠出現一個巨無霸的企業,比如鼓勵萬達去美國收購院線。而一旦這個企業形成了,是否會對整個產業造成壟斷性的影響?會不會導致其他內容生產方的不平衡?這些都是后續有可能產生的問題。
實際上排片這種事情就是在衡量受眾,預估潛在的觀眾有多少,這些都是以影片為核心來排片,而不是話語權多少排片。如果院線本身,商業利益的需要,排斥“潘金蓮”是對的。如果是因為一己之私做違反市場規律的動作,對于市場的危害是非常惡劣的。在好萊塢是有反壟斷法的,好萊塢一定要對這種現象進行干預。
學習好萊塢派拉蒙法案帶來的影響是把院線和影片的生產剝離開,做生產不做發行,如果自己生產內容,肯定會排擠別人提供的內容,但是對于現在的中國來講不太現實。現在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節奏這么快,而且電影集團是被鼓勵的事情。解決類似《潘金蓮》上映的事情就需要電影產業內有一個組織,受管理部門的監督,出現類似的事情后,要組織一個會議,給出一個說法,有人在中間調和化解矛盾,現在沒有人去化解矛盾,只會導致對整個產業的損害。
內容制作的再好,在院線看來有自己的一套評價體系,這也是導致了不公平產生的原因。按理說應該憑借內容來競爭,誰的電影好就多賣錢,但整個電影市場沒有評價體系,只能交給觀眾去投票,而觀眾往往去看影片又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影響。中國目前的狀況是觀眾到影院是隨機選擇,我只有兩個小時的時間,看這個時間段都有什么樣的影片,往往在這個時候院線的排片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國要憑電影的質量排片也不太現實,除非電影公司都能生產出高質量的影片,否則質量排片只是空談。
未來改變盈利模式是趨勢 增加周邊收入不依賴票房
■燕山刀客 影評人
11月18日上映的《潘金蓮》,因導演馮小剛炮轟萬達院線的“超低排片”,再一次引發公眾對中國院線模式的關心。
當一家或少數幾家企業,同時擁有占據行業較大份額的電影制作、發行和放映平臺,真的就可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作為中國最大的院線,萬達13%的市場份額,離壟斷還差得很遠,根本不可能為所欲為。一部電影要為更多觀眾所接受,贏得不錯的業績,在多數時候,還是要取決于其自身品質。
事實上,今天的好萊塢“六大”背后,都是綜合性的娛樂集團,其業務范圍甚至比萬達、樂視這樣的公司更加多樣。作為全球最發達的電影市場,美國卻只有十條院線,三大院線占據北美61%的份額,而2015年,中國擁有48條城市院線,農村院線更是多達近300,前十大院線的全國占比是65%,除萬達外,排名第二的中影星美只占8.6%,第三大的院線則為8%。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現在的中國電影產業,根本還沒到打擊壟斷的時候,而是要繼續提高市場集中度,整合有效資源,減少低水平的無序競爭。
作為中國內地電影可資參考的樣板,香港電影在上世紀80年代的輝煌,離不開新藝城的崛起及其在喜劇、黑幫片和恐怖片等類型上的創造性開拓,而這家公司的出資方,正是金公主院線。進入21世紀之后,香港電影走入低潮,而擁有香港最大院線的安樂電影公司,也逐步涉足上游產業,并積極在大陸拓展業務,打造出《捉妖記》《寒戰》等大賣的商業片。
2016年上半年,中國四大一線城市的票房均超過了香港,未來的主要增長點,必然是其余地方。中國的院線整合趨勢,在今年已經表現得相當明顯。
排名中國第三大的大地院線,長期致力于服務二三線城市,發展前景相當光明。因此阿里影業對其的注資,可謂果斷及時。
第四大院線上海聯合,作為上海電影的子公司,未來會參與到華誼兄弟主控的“華影天下”項目之中。
完美世界收購今典院線,同樣是今年電影業值得關注的重大并購事件。院線都逐漸開始參與到影片的中上游,大的娛樂集團的趨勢也開始逐漸形成。
未來十年,中國要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院線整合以及集團化趨勢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而且,學習美國既有經驗,改變目前的盈利模式單一、過于依賴票房,增加賣品和廣告收入,也是發展的大趨勢。一個更加健康合理的院線體系,顯然更加有利于中國電影市場的持久繁榮。
制圖/周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