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春風吹滿地
中國人民真爭“氣”
爭氣還要再儲氣
改革并不只是中石口頭承諾
為了提供更安全的天然氣供應保障
我國到了大規模建設儲氣庫的關鍵時期
為了統一規劃
集中力量
提高效率
加快儲氣庫建設
中國石油的儲氣庫改革正穩步前進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國石油報”微信公眾號
為加快儲氣庫調峰能力建設,保障儲氣庫安全平穩運行,油儲移交油田中國石油于6月中旬進行儲氣庫業務管理體制改革。氣庫全部主要調整內容包括:
一、改革管道公司儲氣庫業務移交勘探與生產分公司歸口統一管理,所屬統籌儲氣庫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儲氣
二、庫群儲備氣分公司更名為儲氣庫分公司,中石負責儲氣庫專業管理的油儲移交油田具體工作。
三、氣庫全部管道企業所屬儲氣庫(群)全部移交相應油田企業。改革管道公司大港油田儲氣庫(群)由北京天然氣管道移交大港油田管理;京58、所屬金壇和劉莊儲氣庫(群)交由華北油田管理,儲氣人員同時劃轉。庫群油氣田企業現有6座儲氣庫(群)維持現行管理模式不變。中石
劃分后的中國石油儲氣庫分布如下:華北油田:金壇、劉莊儲氣庫(群)、蘇橋儲氣庫(群)
大港油田:大港儲氣庫、大張坨儲氣庫、板南儲氣庫
西南油氣田:相國寺儲氣庫
新疆油田:呼圖壁儲氣庫
遼河油田:雙6儲氣庫
長慶油田:陜224儲氣庫
改革一個月來最新進展根據集團公司的要求,各企業盡快推動體制改革,6月29日,華北油田與西氣東輸管道公司共同簽署金壇、劉莊等儲氣庫業務移交協議。已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協議簽訂和管理權移交工作。
7月1日,大港儲氣庫(群)和京58儲氣庫(群)正式由北京天然氣管道公司分別移交大港油田和華北油田公司管理。
至此,中國石油管道所屬儲氣庫(群)全部移交油田公司。標志著中國石油儲氣庫體制改革落地,為下一步加快儲氣庫業務發展,完善我國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奠定基礎。
此次改革透露出什么信號?第一,儲氣庫業務體制改革,是適應國家深化油氣體制改革,完善天然氣產供銷儲體系建設要求,有助于加快儲氣庫建設,增強集中國石油天然氣調峰保供能力,滿足國家天然氣快速增長的需求。
第二,此次改革也是集團公司理順內部管理,發揮整體優勢推動儲氣庫業務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儲氣庫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建設運營涉及業務面廣、技術性強。改革充分發揮油田企業在技術、資源和人才方面的優勢,加快儲氣庫建設,統籌調配庫容資源,形成運營合力,發揮儲氣庫最大效益效能。
地下儲氣庫在天然氣產業鏈的作用
為什么要加大儲氣庫修建力度?2017年,全國天然氣產量1487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盡管看上去成績可觀,但天然氣消費量卻達到2373億立方米。并且這一消費增幅仍在不斷加快。
通過數字對比可以看到,我國天然氣產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國內供需矛盾越來越大。因此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2017年對外依存度已接近40%。
近年來,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
根據天然氣消費發達國家經驗,對外依存度越高的國家,越重視儲氣庫建設,一旦對外依存度達到和超過30%,儲氣庫工作氣量要占全年消費量的12%以上,北美國家儲氣庫工作氣量已超過35%。
我國儲氣庫起步晚,整體調峰氣量只占全國天然氣消費總量3%,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對上游生產及下游銷售均造成影響。
4月27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儲氣設施建設和完善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機制的意見》,明確要求到2020年,供氣企業要擁有不低于氣合同年銷售量10%的儲氣能力。
加強儲氣庫建設,已到了時不我待的關鍵時刻。
當前我國正在建設的儲氣庫有哪些?中國石油儲氣庫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建成以大張坨、金壇、呼圖壁為代表的10座儲氣庫群,在歷年冬季調峰保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記者從西南油氣田獲悉,重慶地區銅鑼峽和黃草峽兩個天然氣儲氣庫目前已完成預可研階段,準備進入初試驗階段。預計2022年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年調峰12.8億立方米、日調峰1058萬立方米的天然氣儲能。
當然,對于飛速發展的中國來說,當前的儲氣庫遠遠不夠。到2030年,我國天然氣用量將增加到5000億立方米,油氣建設者將在東北、華北、長三角、西南地區建造四大區域性聯網協調的儲氣庫群。
(原標題:重磅!劃轉、更名、移交……中石油天然氣“糧倉”內部換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