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不同包裝的月餅分類
傳統喜慶型:這類風格大部分采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牡丹、龍等,不同包裝以紅色為基調,月餅給人帶來喜慶的不同包裝視覺空間。
商務送禮型:另一類以商務送禮為代表,月餅如金蘋果月餅,不同包裝在品牌元素應用上,月餅延續一貫的不同包裝時尚典雅、華麗高貴的月餅風格特征,將博大精深的不同包裝中國文化與西方古典建筑進行交融,形成獨具特色的月餅中西合璧的文化典范,迎合了中國市場越來越國際化的不同包裝發展趨勢,深受中國現代精英階層的月餅喜愛。
中秋節美食首推月餅,不同包裝其起源說法多種。月餅一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說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于這天夜里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后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并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在后來很長歷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另有一說為,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余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并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信息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為中秋節“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后,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
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細。
本文分享自深圳安琪食品有限公司,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