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幫助最大的終生受用三個習慣是:一戒,二勤,對職三慎。業生涯幫
一、助最先來學習曾國藩的個習慣六戒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一直都能獲利的終生受用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對職地方不要前去。危城莫入!業生涯幫所有人都向往渴求的助最,可能心有害。個習慣前半句說:不可貪求過多!終生受用日中則移,對職月滿則虧,業生涯幫物盛則衰。助最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個習慣事情,也不可能有長久獲利的事情。如果有這種能夠一直獲利的事情,那只能說這種事是表面現象或者騙局,這時候一定要保持頭腦清。
后半句是說的安全,眾人爭執、爭斗的地方你不要去,容易惹麻煩或者招致禍患。《論語》上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句話里的爭,也可以理解為,爭利。意思是說,大家都去爭搶的利益,你就不要去爭搶了,因為那肯定是薄利。
第二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為別人小的缺點就忽視他的優點,不要因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了別人的大恩。人只要做事就會犯錯,這兩句話都是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別人的一點小過失,一點道德上的小瑕疵,一點小恩怨,就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恩情。
第三戒: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夸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經常說別人短處的人,經常夸耀自己長處的人,可以說是“存心不厚,心量太狹。”俗話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經常談論別人的短處,夸耀自己的長處,不僅是情商低的表現,也必然給自己招來怨恨,埋下禍亂的種子。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利益,往往是眾人都渴望得到的,如果誰獨占了利益而不與大家分享,那么一定會招致怨恨,甚至成為眾矢之的。劉邦攻破咸陽,卻不敢占據其地;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卻終其一生不敢篡漢自立,他們都是怕成為眾矢之的。所以,面對利益,一定要權衡取舍之道。
第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庸人
就是普通人,一般的人,對于一般的人來說,沒有什么才氣,只有勤奮工作才能成就事業,所以最忌諱一個“懶”字。曾國藩是勤勞的好例子,他其實并不聰明,但是卻能以“勤”成就大學問和大事業,可以說正是普通人的榜樣。
第六戒: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凡是辦大事
首先需要有深厚的閱歷和識見,并以才能作為輔助;凡是要成就大事的,一半在于人的謀劃,另一半就要看天意了,看時機會不會來到。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曾國藩告誡我們,辦大事要以“識”為主,才氣、才能不過是輔助罷了。所以恃才傲物的人,往往難以成就大事。而“人謀居半,天意居半。”意思是說,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抱著“盡人事以聽天命”的態度。不要因為有自己不能左右的的因素就不去努力,更不能因為自己努力了,最終卻失敗了而去怨天尤人。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是春秋戰國時代曾子的七十世孫。他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他因為在學問和為人處世方面的成就而備受后世推崇。讀懂曾國藩人生“六戒”,就學到了他的做人成事之道。
二、再來學習曾國藩的五勤
一曰身勤:
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曾國藩曾說“余謂天子或可不親細事,為大臣者則斷不可不親”。曾國藩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曾國藩在軍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論是什么樣的天氣,不論是什么樣的環境,他一定“聞雞起舞”,練兵督訓,辦理各項事務。
曾國藩對軍中將士說:“練兵之道,必須官弁晝夜從事,乃可漸幾于熟。如雞孵卵,如爐煉丹,未可須臾稍離。”《論語》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言傳不如身教,曾國藩就是這樣影響手下的幕僚、將領的。不管是個人修行還是管理團隊,這一點至關重要,要給周圍的人和下屬做一個好榜樣。
二曰眼勤:
從細微之處識人 曾國藩指派李鴻章訓練淮軍時,李鴻章帶了三個人求見,請曾國藩分配職務給他們。不巧曾剛好飯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則進入室內。等到曾散步回來,李請曾傳見三人。曾說不用再召見了,并對李說:“站在右邊的是個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補給工作;站在中間的是個陽奉陰違之人,只能給他無足輕重的工作;站在左邊的人是個上上之材,應予重用。” 李驚問道:“您是如何看出來的呢?” 曾笑道:“剛才我散步回來,走過三人的面前時,右邊那人垂首不敢仰視,可見他恭謹厚重,故可委派補給工作。
中間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過,立刻左顧右盼,可見他陽奉陰違,故不可用。左邊那人始終挺直站立,雙目正視,不亢不卑,乃大將之材。” 曾國藩所指左邊那位“大將之材”,就是后來擔任臺灣巡撫鼎鼎有名的劉銘傳。曾國藩從細微之處識人,練就了他的一雙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時,幕僚在曾國藩平定太平軍的過程中出謀劃策,立下了赫赫功勛。
三曰手勤:
其實就是要養成一個好習慣 曾國藩一生養成了三個好習慣:
一是反省的習慣:曾國藩每一天都寫日記,曾國藩說:“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
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馀了一文錢;德業并增,則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貴,悉由命走,絲毫不能自主。”曾國藩通過寫日記進行修身,反思自己在為人處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過這樣的反省,不斷修煉自己。
第二個好習慣就是讀書習慣,他規定自己每一天必須堅持看歷史不下十頁,飯后寫字不下半小時。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于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通過堅持讀書,曾國藩不僅改變了氣質,更磨練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時也增長了他的才干,懂得不少為人處世的道理,也讓他成了一代大儒。
第三個好習慣就是寫家書,據說曾國藩僅在1861年就寫了不下253封家書,通過寫家書不斷訓導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國藩的言傳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輩出。正所謂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曾國藩養成很好的習慣,不僅成就了曾國藩自己,也影響了曾家后人。
四曰口勤:
他與人的相處之道 曾國藩認為同僚相處“兩虎相斗,勝者也哀”。據說曾國藩開始同湖南巡撫駱秉章的關系并不好,咸豐三年,曾國藩在長沙初辦團練時,駱秉章壓根兒就沒把曾國藩放在眼里,對曾國藩的工作也不是十分支持。當綠營與團練鬧矛盾時,他總是偏向著綠營。
讓曾國藩特別憤憤不平的是,在靖港兵敗,湘軍退駐長沙城郊的水陸洲時,駱秉章來到離曾國藩座船僅數十米之遙的碼頭送客,曾國藩以為他是特意來看望和安慰自己的,內心正十分感激,誰知他送完客人之后竟然轉身便走,就當沒有看到曾國藩!并且還同長沙官員一起對曾國藩的兵敗百般譏諷。盡管如此,曾國藩并沒有逞口舌之爭,而是采取曲意忍讓的態度,在他為父守孝后第二次出山之時,他特意拜訪了駱秉章,態度十分謙恭又十分熱情,之前的那點事就當沒發生一樣。
這讓駱秉章大感意外,當場表態,以后湘軍有什么困難,我們湖南當傾力相助。“己預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曾國藩口勤不僅僅是對同僚和上級,對下屬也會耐心地訓導,曾國藩秉持的這種為人處世之道,不僅讓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如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劉銘傳、胡林翼等名臣,實現了清末短暫的中興。
五曰心勤:
堅定的意志品質 曾國藩不管是從科考還是在平定太平軍時“屢敗屢戰”,都有一種精誠所至的信念在支撐他。從各方面下足工夫,功到自然成。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還是為人處世,一勤天下無難事。
三、慎,慎言慎行
“出言有尺,戲謔有度”,真正有修養的人,懂得“守嘴”。"守嘴“不一定能夠讓你獲得很多機會,但我保證”守嘴慎言“一定可以幫助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不亂說,不隨便和別人開玩笑,是一種修養。言語交談的時候,大家說靠譜的話,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有些事,知道,悟到但不一定說破。說到,做到,不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言必行,行必果”,言行合一的人,才能越走越遠。《論語》里寫道:“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一口唾沫一顆釘,自己說了什么,就要積極去做,否則就變成了淺薄的小人,會被人看不起。真正會做事的人,往往言而有信,并且從不夸大自己,不做好高騖遠的事情。踏踏實實做事,有了成績是自己的,有了錢也是自己的,保持謙卑的態度,從不炫耀。
慎言,很好理解,慎行不僅僅指簡單的行為,更深層次的是指一個人的決定,背后蘊含著”三思而后行“做任何事情要經過反復考慮,然后再去做才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