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蕉
2011年,從鬼英國的魂系何尋回消Liberty Kent Public Art Award將它的年度獎項,頒給了一位執槳渡人的藝術藝術家Adam Chodzko(1965–)。這個公共藝術獎項評審團的失中給獎理由是:它除了是一件很好的實體藝術品之外,它同時也是共性一件在地的手工製物件、表演作品、從鬼以及檔案性的魂系何尋回消作品。
在Chodzko這件名為《鬼魂系列》(Ghost Series,藝術2010)的失中作品中,藝術家、共性參與者與另一群不在場的從鬼他者,在一段獨木舟航行中,魂系何尋回消被連結起來。藝術這艘出自Kent郡在地工匠之手的失中獨木舟,由雪松木、共性紅木、橡木、梣木等集成木做成。它表面油亮、有如一具新棺木。化身為擺渡者的藝術家,架著獨木舟,搭載著隻身仰躺於舟內的參與者,向著死人島(Deadman’s Island)航行。
島上埋葬著200年前,那些病歿於Swale區監獄船上的囚犯屍體。航程中,有如置身於棺木中的參與者,浮行於水天之間,整個身體沉浸於水波擺盪中,以活人之姿,經歷著一種「類離世經驗」。
近十數年來,社會科學對於快速消失中的公共空間,有諸多討論。
關於公共空間的消失,問題觸及的,不單是那些在城鄉發展中,為了成就功利主義所強調的效率與經濟價值,而被以各種方式一一吞噬的實體公共空間。代價更大的是伴隨著其消失的公共性(Publicness)。公共空間的保留,也在於發生於公共空間之中的人我關係、一種看待別人、觀照世界的方式的護持。尤其,這種人我關係,很多時候更超越時間的限制,從而在今日的人與過去的人之間,建立跨時空聯結。
前述的《鬼魂系列》,就是一例。在整個旅程中,人我關係除了是參與者與藝術家所建立起的信任關係之外,還包含著參與者與一群如今已不在場的他者,而且是邊緣他者之間的關係。
參與者所經歷的「類離世經驗」意味著,或許正是在這樣的片刻,參與者的此地此時,與數百年前那些悲慘地病歿於異鄉、孤獨地埋身於絕世孤島的囚犯之此地彼時,這二者之間,首次有了某種交會。
她/他開始對於那段陌生的遠久歷史中的人、事、時、地、物,產生了觀照。進而,當參與者重新回看其此地此時的時候,因為與那一群早已過往的邊緣他者之間的連結,參與者的此地此時產生了新的厚度。這群他者,也自此刻起,不再只是那幾經海水沖刷,在島嶼退潮時,暴露於島嶼地表的枯骨殘牙。[1]
因此,無論我們是以「公共藝術」、「關係藝術」或「檔案藝術」,來稱呼Chodzko這件作品或是其他同樣有著此特性的作品,例如Janet Cardiff和George Bures Miller在2012年製作於德國Kassel舊火車站有關猶太人屠殺的作品《Alter Bahnhof Video Walk》。
這些藝術作品所彰顯的價值,並不在於「認識」或「詮釋」。也就是說,並不是由藝術家來告訴觀眾,關於某個歷史中的過去。關於歷史的認識或詮釋,就保留給歷史學家去做吧。藝術家更重要的任務,也許在於透過其感性之眼,讓一件好的藝術作品,成為一種感性的喚醒。在公共空間中建立起參與者與歷史中的他者的關係,並在這樣的關係中,尋回一種看待別人、觀照世界的方式,尋回消失中的公共性。
備註
[1]這是目前Deadman’s Island島上的現況。
- 原文標題為〈藝術如何尋回消失中的公共性?〉
本文獲漫遊藝術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