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逝港星張國榮2003年跳樓輕生,后通至今是他逝世十三周年的紀念日。經(jīng)紀人陳淑芬講述了哥哥張國榮身前對外最后一通電話的內(nèi)容。陳淑芬回憶稱,4月1日當天二人原本約好一起吃飯。在通電話時,張國榮突然說:“我想趁這個機會看清楚一下香港。”她察覺事態(tài)不對,立刻搭出租車沖到文華酒店。張國榮打來第二通電話稱:“你5分鐘后在酒店門口等我,在正門。然后我就會來了。”
五分鐘后,她聽到東西摔到地上“咚”的一聲巨響的聲音,她原先以為是交通事故。但為了確認,馬上撥通張國榮的電話,不料電話一直轉接語音信箱。她心一沉,跟著救護車的方向來到醫(yī)院,才說:“我懷疑他是我的一個朋友。”醫(yī)生跟她確認身份后,表明死者就是張國榮。自此一代巨星隕落,張國榮接受他短暫的46年的生命。
張國榮自殺原因
他曾公開表示,“演員只是棋子,導演才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他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保持年輕完美的形象,所以他在香港成立了“夢幻聯(lián)隊”制作公司準備轉到幕后當導演。由于求好心切,還特別北上向姜文請教。但又因為壓力過大,原本已經(jīng)開拔到北京、青島等地準備開拍的《偷心》只得停機。因此有人認為,張國榮深為工作壓力所困,所以最后選擇了自殺。
但也有人認為,張國榮是因為同性戀的社會輿論壓力過大,不死無以肩負。但這方面的可能性太小,因為2000年已經(jīng)有新聞說,他答應免費為同性戀組織舉辦的“十大杰出同性戀報導獎”擔任評判,以為香港同性戀打氣,顯示他終于肯公開其同性戀取向。既然3年前就為相關機構效力,那么現(xiàn)在才為性取向而自盡,此說顯然難以自圓其說。
張國榮的突然辭世令人扼腕嘆息,而生前,有一件事讓他一直耿耿于懷、郁郁寡歡,那就是沒有將電影《偷心》完成。這部影片凝結了張國榮無數(shù)心血,也是他準備由演員向導演轉型的第一部作品。在劇本、演員等一切因素都籌備妥當之后,這部電影最終因為資金沒有到位而沒能開機,讓他為此一直郁郁寡歡。
《偷心》的編劇、女作家何冀平說起了這部未竟的電影對張國榮的重大影響,她說張國榮為這件事投入了很多精力。從2002年春天開始,他們曾一起為《偷心》做準備,跑了上海、北京好多地方,連服裝、道具、演員和執(zhí)行導演都選好了,后來因為資金沒有到位,使得電影流產(chǎn)。而張國榮又怕找別的人投資丟面子,于是電影的拍攝就被無限期擱置了,這對張國榮的完美性格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
何冀平說:“我剛一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心里特別難過。我一直覺得,如果電影拍成了,他也許就不會這樣了。我準備改編《天下第一樓》的時候,給他打了電話,我說如果再有機會,我還會幫他把電影進行到底。聽得出來,他有點惆悵,似乎對那部電影念念不忘、欲言又止,我心里也覺得很不好受。”在與張國榮的接觸中,何冀平覺得他沒有抑郁性格,是一個隨和、坦然、率直的人,但她也認為他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寂寞。人太成功了,有時反而找不到自己的寄托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