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竹一年采筍季。走進大關縣木桿鎮,那群漫山遍野的身殘綠竹吸人眼球。竹林里、志堅公路邊,竹采筍的那群、剝筍的身殘、收筍的志堅人們各自忙碌,臉上盡顯豐收喜悅。竹
在這些以竹筑夢的那群人中,有一個特殊的身殘群體尤其讓人難忘,他們雖身患殘疾,志堅但身上卻透著一股自立自強的竹勁。
高儒群——
雙目失明的那群剝筍高手
高儒群,家住銀吉村。身殘她雖雙目失明、行動不便,卻片刻不得空閑。房屋旁,她正在熟練地剝筍,一把小刀在手里上下翻轉,削、繞、剝一氣呵成,筍殼瞬間落地。一會兒的工夫,面前的筍殼就堆積如山,鮮嫩的筇竹筍裝滿了竹筐。
高儒群一邊剝筍一邊笑著說:“家里人都采筍去了,自己看不見,只能在家剝筍。”家人不論采回幾十斤筍,還是幾百斤筍,高儒群都能將它們剝干凈。多年來,手里的小刀非常“聽話”,與她默契配合,不曾傷到手。
2008年,患眼疾后雙目失明的高儒群,憑著對家中熟悉的線路摸索著做家務。竹產業興起時,她家也種上了筇竹和方竹。平時家里人上山管竹、護竹,她則在家中忙碌。春、秋采筍季節,總能看見她坐在家門口熟練剝筍的身影。
羅坤恒——
勇毅“躬”行的致富帶頭人
在細沙村的一處小溪邊,身軀稍顯瘦小的羅坤恒正忙著收筍,過秤、計量、付款,一套流程行云流水。
細沙村漫山遍野都生長著筇竹,羅坤恒從小就生活在這里。雖然背有些駝,但他卻能挺直身板做人、做事。成年后的羅坤恒靠著打工賺來的錢在細沙開店做起了手機生意。
羅坤恒說,讓他產生靠竹致富念頭的是一個客戶。“一天,一個人走進店里買了2個手機,雖然花了1000多元,但他卻說手機太便宜,沒有用完他一天的采筍錢。當時我很震驚,我賣手機幾天都賺不到1000多元。那一刻我便對竹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從這個方向發展。”
2018年,羅坤恒將手機店交給妻子打理,自己則成立合作社開啟上山種竹、收筍的創業之路。時至今日,他的合作社已種竹1500多畝,當地百姓積極參與種植、管護,用工量大的時候一年要支付工資20余萬元。目前,合作社盈利已有10余萬元。
如今,羅坤恒正在謀劃辦廠,發展竹筍、竹材初加工產業,以便帶動更多群眾就業,一起走上致富路。
陳元現——
拄著雙拐的匠人
大關山下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坐落在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大關縣滬滇協作筇竹產業園內。車間內,陳元現正帶著徒弟加工筇竹圓竹家具。
小時候因病導致雙腿殘疾的陳元現,也曾外出務工,但后來有了小孩,加之老人需要照料,她和丈夫便不再外出務工。前幾年,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在木桿銀吉辦廠招工,陳元現果斷報名,進廠務工。能吃苦、好學習的陳元現很快就成了制作筇竹產品的行家里手。
2022年,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安吉景彥工藝品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大關山下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專注筇竹圓竹家具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新公司成立后,由于手藝過硬,陳元現便被安排到工廠扶貧車間當起了師傅,每個月能掙5000元工資,此外還有交通補助等費用。
“這里,你看,我再示范一遍。”車間內總能見到陳元現拄著雙拐開展指導工作的身影,她或是言語講解,或是親自示范。一根根筇竹圓竹,在匠人們的巧手中實現華麗變身,拐杖、茶幾、椅子、毛筆等竹材制品,憑著精美獨特的造型,源源不斷地走出大關、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通訊員 晏清琴 胡 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