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PD-1-PD-L1相互作用的研究預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的發展已經改變了晚期NSCLC1患者的治療前景。對既往治療的發現非小肺癌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進行的試驗表明,與標準化療相比,腸道PD-1-PD-L1阻斷治療后的微生物可晚期總生存期(OS)更高。然而,細胞只有少數(35%)患者從ICI的生存持續反應中受益。大多數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出現原發性或繼發性耐藥性,研究預測或偶爾出現疾病的發現非小肺癌快速加速,即超進展。腸道因此,微生物可晚期迫切需要了解ICI的細胞耐藥機制,以識別新的生存、強有力的研究預測耐藥生物標志物。
已有研究表明,發現非小肺癌在癌癥患者中,腸道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在影響外周免疫緊張和ICIs有效性方面具有生物學意義,腸道微生物群可能有助于ICIs16的免疫刺激作用模式。微生物群的多樣性和特定細菌的存在,如腸道嗜粘液細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kk)或瘤胃球菌或雙歧桿菌屬,與ICI的臨床反應改善和系統免疫強度增加有關。
近日,發表在Nat Med上的一篇題為“Intestinal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predicts clinical response to PD-1 blockad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的研究性論文發現Akk可以預測晚期NSCLC患者的12個月生存率!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對338名接受一線或二線ICIs治療的晚期NSCLC患者進行了基于宏基因組學的微生物組分析,前瞻性驗證了糞便Akk的預測價值。研究結果顯示,腸道Akk與客觀緩解率和總生存率的增加相關,與PD-L1表達、抗生素和功能狀態無關。同時,研究人員利用小鼠模型驗證了該結論。研究進一步探討了腸道Akk和腫瘤組織(鱗狀和非鱗狀NSCLC)之間的相互作用,結果表明Akk的存在與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腸道微生物群和腫瘤微環境中重要的、潛在的預后相關的變化有關。腸道Akk伴隨著更豐富的共生關系,包括哈利真桿菌和青春期雙歧桿菌,在一部分患者中,腫瘤微環境炎癥更嚴重。然而,抗生素的使用(20%的病例)與Akk的相對優勢度為4.8%以上同時伴有梭狀芽胞桿菌屬,與ICI耐藥有關。另外,研究人員意外發現,在OS < 12個月的Akk+組患者中Akk的過度表達。這表明Akk的相對豐度可能比它的絕對存在或不存在更能影響預后。AKK的相對豐度可能是未來研究中細化患者分層的潛在生物標志物。研究人員利用腫瘤小鼠模型研究了Akk和/或其附屬生態系統和患者臨床結果之間的聯系,發現小鼠對抗PD-1抗體的耐藥性與缺失Akk的糞便微生物移植相關。
糞便中的Akk與ICI臨床受益有關
該項研究提出,Akk的相對豐度可以作為PD-1阻斷免疫治療患者預后好壞的可靠生物標志物。
注:原文有刪減
參考文獻:Derosa, L., Routy, B., Thomas, A.M. et al. Intestinal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predicts clinical response to PD-1 blockad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at Med 28, 315–324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1-01655-5
本文來源自生物谷,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http://www.bioon.c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