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過寫真集嗎?是閱讀電子還是紙本的呢?寫真集源自日本,意指攝影集,夏L星寫在三級片盛行的起色情明九零年代,帶點情色感的真集露點寫真曾經(jīng)蔚為風氣,陪伴讀者踏進綺麗想像的更多世界。如今,實記臺灣的閱讀寫真集已經(jīng)有了不同的面貌,慢慢回歸了原有的夏L星寫概念:經(jīng)過編輯,透過照片說話的起色情明作品。
本週《閱讀夏LaLa》,真集夏宇童與陳夏民將分享他們最近喜愛的更多明星寫真集,從徐若瑄《天使心》、實記小call《宅之小惡魔:小call有時變態(tài),閱讀有時候壞》,夏L星寫再到木村kaela、起色情明連俞涵、簡嫚書的寫真集,充滿照片魔力與美麗崇拜的一集!
比起色情,寫真更多的是誠實記錄
童童要分享的是演員簡嫚書的《小自由日》(凱特文化出版)。關於寫真書,很多人可能會以為只有男性會買,錯了,童童表示:「我也會買,而且我都喜歡買女生的。」夏民疑問為什麼呢?童童答:「因為想要珍藏偶像不一樣的面向,比如說像日本的女藝人來說,近年來他們算比較解禁,可以擁有自己的社群媒體帳號,但基本上相關消息還是要等待官方宣布,所以有機會的話就會想要知道更多他們的消息和作品。」
2007年,童童買下了第一本寫真書,也是木村kaela的第一本寫真書。木村kaela本身是模特兒,也有自己的樂團,這樣跳躍的形象與古靈精怪的特質大大吸引了童童,「所以當我自己也開始玩團的時候,目標是以木村kaela為典範,有點可愛,又有龐克的感覺。尤其她刷吉他非常帥氣,我很喜歡她,就買了這本書,裡面記錄她2006巡迴的狀況。」這也打開了童童對寫真書不一樣的理解,寫真不是一定會呈現(xiàn)一般人印象中的清涼畫面,或者非得有怎樣的封面,寫真可以是一種如實紀錄,可以充滿插畫與設計巧思甚至安插手寫字。
俗話說有一就有二,無三不成禮(?),後來童童又陸續(xù)買了Angela Baby在日本發(fā)展時期的寫真書和玉城蒂娜的寫真書,快手收集自己喜歡的寫真。而簡嫚書的《小自由日》搜到了作者親簽版本,這得意愉悅之情,完全溢於言表,她仰頭縱聲大笑三聲,「這本書她們團隊遠赴石垣島拍攝,為了完成這部作品,他們每天光是拍攝就要八小時,真的很辛苦,可是也很美!」
簡嫚書在書中提到,自己一直以來都想要成為一位導演,但擁有的幾乎都是幕前的工作際遇,希望演員的工作最終是帶領自己成為一位好導演的起點。夏民對此充滿佩服,「能夠確定自己的目標,並且踏實往前走去,之間所有繞路的過程,也都可以成為實現(xiàn)夢想的養(yǎng)分!」他也補充,好的寫真集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把演藝人員,或者說被拍攝者的心理狀態(tài),透過文字、照片還有一些編排和設計,讓閱讀的人感覺自己跟她變得更親近。寫真是以更貼近的角度側面擷取主角真實的一部分,若想更了解作者本人,不妨入手一本寫真!
對一個地方陌生,就用拍照來解決
夏民要介紹的則是連俞涵的《一邊夢遊,一邊鎌倉》(凱特文化出版),才說完書名,童童便開心地說她也有買這本書,且特別感謝夏民,為什麼呢,「這本書有分四個封面,我最想要的就是連俞涵的正臉這一版,但當時已經(jīng)買不到了,只有她坐在車上臉上都是光暈的這版,可是後來夏民說他願意跟我換!耶~」對比起《小自由日》偏多的文字量,《一邊夢遊,一邊鐮倉》當然也安排了散文,但字數(shù)較精簡,且沒有明確區(qū)塊辨別,亦無目次可查找,整本都是以相片集的概念運作。
照片搭配文字和時間敘述,是這本書的亮點之一,童童用粉絲微妙的口氣說:「其中有一張標記九點五十一分的照片是拍她的腳欸!這樣說有點誇張,但是我當時翻到這張照片超認真看的,一直看她的腳,不知道為什麼就會想看!」看到這裡,也請不要緊張報警,夏民給了非常合理的解釋:「因為這就是照片的魔力啊。有時候我們不會特別在意人身體的某個部位,但當它被拍下來之後,你才會發(fā)現(xiàn)它原來是這個樣子。」
書名《一邊夢遊,一邊鐮倉》,說的其實是連俞涵在鐮倉這個城市一邊漫步生活一邊似乎走入如夢似幻的狀態(tài),可能突然就想起某些往事,也可能忽然就燃起某些念頭,夏民描述:「有一張照片是她在吃甜甜圈,上面寫說『十一時三十三分,為什麼甜甜圈中心是空的呢,甜甜圈很甜,但我覺得它消失的部分,一定都是苦的。』很奇怪,照片裡的東西我們這裡都有,商店街啊,百貨公司啊,但它就是拍得很好看。其實一本書要製作成功,背後編輯思考是很重要的,像這本書翻閱的時候,讀者會因為它的編排翻閱的形式進入一種儀式,這個儀式就是我們小時候在翻相簿的儀式,寫真書用這樣的安排真的很厲害。」
或許是因為九零年代的寫真集多半與情色有關,讓大家養(yǎng)成了刻板印象,聽見寫真,多少可能會聯(lián)想到色情,然而身體可以自然的只是身體,裸體也美麗,對一個地方陌生,便可以透過拍照來了解,用不同的視角重新認識與定位那個地方,不論那個地方是一處風景,還是你的身體。
本文經(jīng)逗點文創(chuàng)結社授權刊登,原文發(fā)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