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嫦娥五號返回樣品首篇研究論文出爐 | 19.6億年前月球仍存在巖漿活動,嫦娥比已知時間推后10億年 |
O 此次研究中所使用的號返回樣的嫦娥五號采集的月球樣本。圖片來源:劉敦一、品首篇研車曉超 北京時間10月8日凌晨,究論《科學》在線發表了關于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文出聞科首個研究成果。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北京離子探針中心研究員劉敦一和地質所海外高級訪問學者、爐新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教授Alexander Nemchin領銜的學網研究團隊,證明月球在19.6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嫦娥使目前已知的號返回樣月球地質壽命“延長”了10億年,為完善月球演化歷史供了關鍵科學證據。品首篇研 月球的究論巖漿作用在何時停止,一直是文出聞科月球演化歷史研究中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自美國和蘇聯分別執行“阿波羅”和“露娜”月球探測任務以來,爐新在對這些樣品進行長達52年的學網科學研究后,人類對月球的嫦娥地質演化歷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但月球的巖漿作用在何時停止,即月球在地質意義上何時死亡,這一月球演化歷史研究中的重大科學問題仍未得到解決。此前發現月球最年輕的巖漿活動約為29億年。 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成功返回地面。經第一屆月球樣品專家委員會和國防科技工業局審議批準,來自自然資源部、中科院、核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共13所科研機構獲得月球科研樣品。 劉敦一團隊為自然資源部唯一一家獲得樣品的科研團隊,獲得的月球樣品包括原始月壤樣品2克,月球玄武巖、角礫巖薄片1片,其包含的各類巖屑、玻璃、單礦物等組分記錄著豐富的月球演化信息。 “嫦娥五號任務采樣位置設計在了月表最年輕的月海玄武巖區域,采樣地點與此前阿波羅和露娜的所有采樣位置不同,具備采集到年輕樣品的巨大潛力。”論文通訊作者劉敦一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介紹。依托這些樣品,研究團隊用詳盡的微區原位高分辨率二次離子質譜(SHRIMP)定年數據和堅實的巖石礦物地球化學數據,證明了月球直至19.63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使此前已知的月球地質壽命延長了約10億年。 記者了解到,劉敦一與合作者在今年7月12日上午拿到樣品后,當天下午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地“投入戰斗”,此后近一個月日夜兼程著手對樣品中的巖石和礦物進行了密集、高強度的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系統的年代測定,研究團隊中國內外成員實時遠程討論。8月7日,文章就投到了《科學》雜志,使得此次從拿到樣品到文章發表僅用了不到三個月時間。 “我們獲得了很好的嫦娥五號返回樣品,這些樣品采來不容易,這是花了多少經費,用了多少高技術才返回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盡快的把它做出來。”劉敦一說,“另外,我們在研究月球樣品方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掌握了最新的技術方法,有責任盡快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據悉,該團隊自2007年起便與國際知名學者合作開展月球樣品研究,憑借高靈敏度、高分辨率二次離子質譜(SHRIMP)的技術優勢,在國內率先完成了阿波羅12、14和17號樣品的分析研究工作,揭示出月球早期存在多起重大天體撞擊事件,為解決月球巖漿演化和撞擊歷史兩個關鍵科學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 劉敦一表示,這只是目前取得的第一個成果,相關研究還在繼續開展,以進一步完善人們對月球巖漿演化歷史的認知。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l7957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志”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注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系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