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淡的無核時代光伏市場并未關閉所有的大門,“無核時代”的本讓日本讓國內光伏企業看到了一線希望。
6年前,國內光伏當施正榮擲下重金收購日本光伏企業MSK以期借其進入日本市場時,企業也許沒有想到今天這個封閉的線希島國會成為同行們爭奪的又一重地。
這一切源自于近期日本電力行業一重大消息。望市5月5日,場研日本較后一臺運行的無核時代北海道電力泊核電站3號機組停運,至此50座反應堆全部停運,本讓日本開始邁入“無核時代”。國內光伏而在福島危機前,企業日本相關部門規劃到2020年核能占總能源消費的線希比例高達45.4%。因而,望市從某種意義上說,場研對于這樣一個經濟發達、無核時代電力需求大,資源匱乏的國家而言,棄核并不值得興奮。
于是,日本相關部門不得不尋找新的能源形式以補給電力空缺,利好政策隨之而出。4月下旬,日本采購價格估算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7月之后將實行的可更新能源上網電價補貼政策。其中,規模大于10kW的太陽能發電系統上網電價補貼為稅前42日元/kWh,稅后40日元/kWh(約合3.3元),補貼時間20年;對于10kW以下的項目,補貼為42日元/kWh(約合3.15元),補貼時間10年。
對于尋找新興市場以斬獲新增長點的中國光伏企業而言,日本的上網電價政策出臺無疑給制造商們注入一針強心劑。據日本光伏能源協會統計,2012年靠前季度日本國內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出貨量激增38%,至392MW。畢竟這里的電價是市場老大德國的三倍,失之可惜,在日本市場的布局紛紛展開。
“日本市場相對封閉,不論是通信還是制造行業都難以進入。日本市場的排外性決定中國光伏企業短期內只能分得一些羹。”多位業內人士如此表示。
三條通道
日本這個向來強調自給自足,被看成是大部分國家較難進入的市場,正在悄然發生改變。2008年以前,日本光伏市場基本由本土組件制造商壟斷,其中包括夏普、京瓷、松下和三菱這些大部分國家有名的企業。隨著日本市場的重啟,進口組件數量不斷增加,2011年進口組件比例達到20%左右。
在此期間,非日本的組件制造商也慢慢摸索到了一條打造日本市場的秘訣——依賴日本本土的知名分銷商或者代理商開發市場。
以2012年一季度出貨量排名較前的晶澳為例,其在日本市場主要是依托兩大分銷商來銷售產品。這一策略也基本在業內得到了共識。據一名業內人士透漏,日本Westinghold公司曾找到國內某知名組件商合作,因為其不愿意降低價格、堅持自己打造品牌,至今在日本市場收獲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