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知道「財務自由」這名詞,財務是自由賺夠這樣來自《窮爸爸,富爸爸》,多的點誤我想很多人一開始學理財都會接觸到這一本書,錢會並且奉為聖經吧?財務自由這概念,人恐在這本書裡出現的財務頻率相當的高,因為整本書,自由賺夠這樣甚至整個系列的多的點誤主旨就是在講述如何財富自由。
書中對財務自由的錢會定義很簡單:
財務自由觀念:被動收入>總支出
這公式要表達的是一般我們的總支出都是由主動收入來支付,如果改成被動收入就能應付我們的人恐總支出,就不會被工作箝制住,財務進而可以做想做的自由賺夠這樣事。這就是多的點誤它所提倡的財務自由,也就是錢會過自己的人生。
這觀念我覺得還不錯,人恐但是因為書中太多作者如何賺大錢,用錢滾錢的「軼事」,然後過多好的生活,並且不屑窮人的思維。導致有的人會誤會,將財務自由解釋成「就是要賺夠多錢」。
??名詞解釋:
- 主動收入:泛指需要我們親身力為才有辦法得到收入的工作型態
- 被動收入:只需要初期花點心力,之後不用管他一樣會有錢進來的收入型態,例如:房租、股息股利
- 總支出:就是指所有的花費
以前我也是在追逐金錢,以為錢夠多就自由了,當我自認為踏進財務自由領域後,才發現財富自由其實是一門「人生的課題」。真的可以開課,因為要重新理解的東西實在太多。
追逐金錢其實是一條不歸路,不追逐又不可能,而「夠用就好」又太消極。「多少才夠」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是相當花時間的,因此我對財務自由有了新的看法。
我自己對財務自由的3個定義:
- 被動收入>主動收入一半(工作的選擇自由,外在的束縛)
- 被動收入>生活必要支出(生活的選擇自由,內在的束縛)
- (被動收入+主動收入)>總支出(人生的選擇自由)
上述原則就是以「擁有選擇權為前提」。
要注意的是被動收入是能累積的,但是主動收入只能增加,無法累積。因為多做事錢不見得比較多,但是多存錢利息一定會變多。
很多人都會把財務自由跟退休不用工作莫名奇妙的綁在一起,導致因為前提是不用工作,所以需要累積的金額相當龐大。這定義其實我認為太狹隘了。
亞理斯多德說過:「金錢可以當成達成目的的工具,本身也可以成為目的;如果追尋的是後者,那會是很恐怖的開始。」
被動收入>主動收入的一半
我從2013年開始自認為已經是財務自由的狀態,但其實那時被動收入(股息股利)也只達到我當時年薪的將近一半而已,所以實際上當時的生活也只過的很普通,該拮據還是會拮據。但就是因為我的被動收入已經幾乎達到離開公司時年薪的一半,所以我就有了選擇我想做什麼工作的自由。也因為這樣,我並沒有馬上找下一個工作,而是花更多的時間去尋找自我,
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人生有了自主權,而不是只能考量哪個薪水較多,但自己卻不喜歡的工作。這就是財務自由的第一階段──選擇工作的自由,解除外在的束縛。當不被工作壓力與薪水綁架的時候,會發現原來能完成的事情比我們想像的更多。
被動收入>生活必要支出
每個人都有資格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但前提是必須先填飽自己的肚子。
「生活必要支出」意味著沒有它就活不下去的支出,例如三餐、水電費、住宿費(除非房貸已經付清,不然貸款或是房租是跑不了的)這類。這樣的必要支出可大可小,全看每個人的生活習慣。而一般上班族或是其他主動收入,幾乎都是為了支應這類型的支出。
當我們達成第一階段「工作上的選擇自由」、正式打開財務自由的大門時,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型態。
小G是一位科技人,每個月收入14萬、年破200萬的人,他也很努力的讓自己的被動收入達到每個月7萬,總收入已經達到每個月21萬,這算是相當高的收入了。但是因為租的房子是大坪數,然後新買一臺奧迪A5,餐餐都是吃外食,想到就跟朋友聚一下餐......先不管年出國幾次,他光基本開銷就要花上12萬。
雖然個人開銷很大,但是每年存個5、60萬並不是什麼問題。跟其他薪水較少的人比起來,雖然他花多,但他還是相對的很富裕。
有一天他真的跟主管鬧翻了,仔細算一算身上總資產估計有500萬,因此送老闆一發波動拳之後就憤而離職了。既然是離職,想當然總是要好好犒賞一下自己,讓自己放縱一下。反正心想著存款還有一大筆,出國玩個三個月不是問題。
就這樣被他連續洗三個月的FB版之後,小G終究就是回國了。回國後,想說自己還有被動收入可以支撐,所以再繼續找尋自我過了一年。
有天回頭刷一下存款簿,突然發現裡面剩下300萬。小N嚇傻了,原來在自我放縱尋找人生的時候,基本開銷還是持續支出,一個月被動收入扣掉基本開銷(還不含出國費用)大概還少六萬,因此每個月就是透支六萬,就這樣過了這18個月。
最後他為了應付自己的開銷,還是回去相關的公司工作,他選擇屈服(增加收入),而不是改變(降低支出)。
我們來看看他這18個月發生什麼事:
- 被動收入總額:136萬
- 生活必要支出:234萬
- 旅遊費用:80萬
- 存款:500萬
這就是花太多、賺太少的現象,每個人的消費模式都是一種習慣,固定之後就非常的難改。只有在資金見底的時候才會赫然發現──我怎麼花這麼多?這顯然的就是犯了「存款總額來衡量財務狀況」的謬誤。
記得要用「月現金流」衡量任何開銷,而不是用「總資產」催眠自己。由於基本生活開銷太高了,導致就算有一定的被動收入,但還是被主動收入給控制住,必須靠多餘的主動收入來支持他的基本開銷。
所以第二階段就是在考驗自己了,因為必須學會取捨。被動收入大於生活必要支出,前後者皆可以調整;我們可以試著讓被動收入增加,又或是讓生活支出減少。但是很多人都會選擇多賺錢,而不是少消費,並不是說這樣不可以,但是要做這決定之前,最好衡量自己有幾兩重,
依靠「被動收入」,你可以決定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而依靠「主動收入」,是別人來決定你可以過什麼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