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器撞月飛行軌跡圖
歐洲航天局人員在監測探測器撞月過程。歐洲
“我們著陸了!探測”格林尼治時間9月3日5時42分22秒,器撞球歐洲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智能1號”成功撞向月球表面,向月完成了自己的成太探月使命??茖W家指出,空污這次成功撞擊將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月球的歐洲演化歷史,直接奏響了人類第二次探月的探測高潮。英國《西部郵報》評論說,器撞球自上世紀60年代美國“阿波羅”號登月以來,向月月球再次顯示出它的成太獨特魅力。
“智能1號”激起大量月球塵埃
歐洲航天局行星科學家、空污“智能1號”項目新聞官科什尼博士在歐洲航天局德國達姆施塔特控制室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電話采訪時,歐洲描述了探測器“智能1號”撞擊月球時的探測情形。
“突然我們失去了探測器的器撞球信號?!笨剖材岵┦空f,“撞擊在預定時間的數秒鐘內發生。控制室與探測器失去聯系暗示著撞擊已經發生。”當撞擊成功的消息得到確認時,控制中心大廳內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歐航局探測器項目負責人卡米諾宣布,“智能1號”按計劃擊中了月球的“卓越湖”區域。
撞擊過程中,“智能1號”激起大量月球塵埃,達到10多公里厚,在月球表面還留下直徑3—10米的坑。但目前沒有觀察到撞擊過程出現“打水漂”現象。此前,英國媒體稱,由于撞擊過程與石塊在水面上打水漂相似,因此稱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打水漂”游戲。德國一些天文學愛好者還拍攝到“智能1號”撞擊月球后發出的“明亮閃光”。很多歐洲人還通過網絡實時觀看了現場直播。一位德國朋友告訴記者:“這是歐洲人的驕傲?!?
“智能1號”于2003年9月升空,造價約1.1億歐元(約合1.4億美元),如今已環繞月球飛行了2000多圈。記者好奇為什么選擇9月3日,科什尼博士說,“由于燃料壽命將盡,我們只能讓它‘自殺’。之所以選擇9月3日是出于以下兩方面考慮:一是進一步從軌道上獲取有關月球的高分辨率照片,二是使地球上的人類更好地觀測撞擊?!睋?,探測器用60升燃料——氙,飛了3年。
撞擊會不會對月球有傷害
科什尼博士還表示,與此前各類人造探測器“撞月”相比,此次“智能1號”的撞擊不會損傷月球,因為其行動要“溫柔”得多。據了解,上世紀中后期蘇聯、美國的探測器以經過、硬著陸、成為繞月衛星、軟著陸采樣并返回等方式對月球進行了數十次探測。1998年,美國“月球勘探者”探測器還撞擊月球的一個隕石坑以尋找水。
科什尼博士指出,“智能1號”是以每秒2公里的速度撞向月球,這一速度比流星的速度低許多,比如獅子座流星群撞擊月球的速度達到了70公里/秒。同時,此次“撞月”大戲也恪守了相關國際公約——人造外空探測器應當保護各類天體免受污染,以保護可能存在的任何地外生命。他們組裝“智能1號”及其搭載的各類探測儀器的材料,包含的元素都是月球上原先就天然存在的,如鋁和鐵在月球上的存在就比較普遍。而其他元素諸如氫、碳和氮等,雖然在月球上含量稀少,但是日常伴隨著太陽風和彗星冰塵等,它們也都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于月球上。歐洲航天局稱,從物質構成的角度來看,“智能1號”就如同一顆“人造彗星”。“這一撞擊行動并不會把月球表面當成一個垃圾場,留在那里的‘智能1號’將成為歐洲探索太空的一個里程碑。”
奏響新一輪“探月熱”前奏
“智能1號”撞擊月球后,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眾多具有重要實驗價值的物質。這對科學家進一步研究月球表面具有重大意義。 同時,這次撞擊行動將幫助科學家進一步了解月球的演化歷史。關于月球的起源一直是人類不斷探討的話題之一,傳統的說法有“同源說”、“分裂說”和“俘獲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位美國天文學家提出了一個嶄新的假說。該假說認為,在太陽系形成早期,大約45億年前,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地球,產生的部分碎片形成月球,但這也僅限于推測?!爸悄埽碧枴碧綔y任務將會揭示月球的構成,有助于平息有關月球形成的爭論,為預計于明年開始的另外幾次探月任務鋪平道路。
歐洲天文學家普遍認為,繼1969年“阿波羅”號登月后,人類正在掀起探測月球的第二次高潮,而此次歐洲探測器的撞擊月球可以說是這個高潮的前奏。2007年中國將發射一顆繞月探測器,探測10余種有用元素在整個月球的分布;日本也計劃發射繞月探測器;攜有歐美儀器的印度月球探測器也有望在2008年升空;美國要在2009年設法兩次撞擊月球南極以找到水,并計劃在2018年前讓宇航員重返月球。(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本報駐比利時特派記者 李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