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是豪華上海繼大劇院、博物館、公共圖書館等之后又一標志性的文化現代化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坐落于浦東日晷廣場。設施這的究竟建確是個大手筆,“東方”有三個廳:音樂廳、豪華歌劇廳、公共演奏廳。文化歌劇廳里有國內最好的設施舞臺設施、專用的究竟建冰上舞臺,美輪美奐。豪華歌劇廳造價不菲,公共據說僅舞臺設施設備就高達億元,文化冰上舞臺則很少啟用。設施去年夏天,究竟建俄羅斯圣彼得堡國家冰上芭蕾舞團曾首次啟用,讓觀眾嘆為觀止,可使用了也只此一次。(2月9日《人民日報》)
“公共文化設施”極盡奢侈豪華之能事,造價動輒數億,維護費用高企,利用率卻超低的情形,并非上海這座中國最富裕城市所專有,也絕非“東方藝術中心”所獨具。恰恰相反,全國許多地方都開始建設城市標志性的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其中,以“大劇院”、“音樂廳”、“文化藝術中心”為名的所謂城市標志性建筑更是搞得如火如荼。不過,當造價達11億的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其冰上舞臺至今只使用一次,而每日維護費用卻高達9萬時,“高昂的代價”與“極低的使用價值”之間形成的鮮明對比,無疑值得反思。
事實上,既然是“公共文化設施”,其初衷和目標當然是滿足公眾文化需求,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文化設施”顯然應當不忘其“公共”本意,并時刻關注公眾的真實需求,并以此為據,量身定做。然而,現實的情形卻是,各地的大劇院、博物館、圖書館等公眾文化設施,表面打著“公共”的旗號,骨子里一味追求“豪華”與“檔次”;如此一來,本該更加關注實用性,并真正惠及公眾的“公共文化設施”,最終卻建成了面子工程,造價高昂得離譜不說,因過于豪華,“公共文化設施”的門票讓公眾望而卻步、只可遠觀、無緣接近卻早已屢見不鮮。上海東方藝術中心11億元建成后,昂貴的冰舞臺僅僅一次的利用率不過是上述現象的一個典型縮影罷了。
之所以形成如此狀況,“公共文化設施”規劃與決策過程中不求實際,只顧面子,追豪求奢的做法,顯然難辭其咎,或許有人會說,澳大利亞的大劇院,紐約的歌劇院同樣也是檔次很高,甚至成為國家的標志呀。不錯,將一兩處國家級的“公共文化設施”規劃為標志性建筑當然無可厚非,需要質疑的恰恰是當前國內任何地方,任何公共文化設施,都毫無必要的追逐“豪華”與“標志性”,至于“公共性”反倒是無瑕顧及。如此后果,除了勞民傷財之外,其副作用還包括對于真正標志性建筑的淡化,當所有的公共設施都按照“標志性建筑”來打造時,真正的“標志”反倒無處尋蹤了。
由上可見,既然是“公共文化設施”,其建設資金來自民眾,第一要義當然是滿足公眾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聽取并征求最普通老百姓的意見,建設老百姓進得起,能經常進的實用性“公共文化設施”,才符合“公共”的本意。而唯有弄清楚“公共文化設施究竟為誰而建?”這一看似簡單卻屢遭罔顧之問題的答案,“公共文化設施”不“公共”,“標志性建筑”不“標志”的悖論才有望得以規避。
豪華“公共文化設施”究竟為誰而建
Related articles
Popular articles
4三姐服裝時尚(三姐服飾)
?? give the thumbs-up(1666)read(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