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祿堂先生的孫祿生樁法為何要求重心放在足跟?
發布時間:2023-08-15 09:34:15 作者:左岸咖啡正宗 瀏覽量:574
關于三體式等樁的練法,各個形意拳的堂先傳承不一,其對重心分配在腳的樁法足跟哪個位置也是不同的,有的為何認為分配在腳前掌,有的求重認為分配在涌泉附近,有的心放認為分配在足跟。重心在足跟的孫祿生觀點,在孫祿堂先生傳的堂先拳中體現尤其明顯。
反對將重心壓在足跟的樁法足跟也有自己的一些理由,比如這樣練可能在運動中傷害足跟,為何或者不利于發動,求重如果放在腳掌前,心放更有利于后足蹬。孫祿生這個在薛顛先生在象形術中傳的堂先一個步伐中有所體現。這也涉及另一個問題,樁法足跟就是什么叫“消息全憑后足蹬”,這個問題以后再議。
筆者在練習中感到,重心在不在足跟各有其道理,不過覺得孫祿堂先生所傳重心分配在足跟的說法,更有深意。按其高足支燮堂的說法,認為可以實現“呼吸直貫臍下”,實現“真人呼吸以踵”的鍛煉效果。支燮堂弟子壽關順先生也繼承了這種觀點,其公布的三體式練法中對這一點講的比較清楚。當然,“真人呼吸以踵”據我了解,也有很多種觀點,孫老的這個說法是其中之一了。的確,只要我們按孫老的要求一站,就很容易體會到下丹田呼吸的感覺,所以我認為這個說法具有實際價值。
更進一步地說,這個重心在足跟,也是與孫老傳的“虛無一氣”斂氣入骨的目的有很大關系的,當我們重心分配在兩足跟的時候,自然會體會到兩足跟撐起的骨勁收斂到腰椎,腰椎會有一種很堅實而松沉的感覺,而腰部的松沉也利于兩肩之氣的收斂。兩肩之氣的收斂則需要借助頭部下頜為支點的略內收來實現,因為下頜的內收,會讓兩肩更容易以這個支點為中心拉開,拉開后也容易體會到兩肩的松沉到腰椎。體會到此,則整個人會形成上下合于腰丹的整體感,只要一站,就會產生氣斂入骨的效果。
從某種角度看,孫老傳的這個三體式站法層次屬于化勁洗髓的站法,一般以前腳掌為重心的站法則屬于明勁階段的站法,所以未必能充分理解孫老的良苦用心。